而且谁都知道账本上是一个数字,实际上给的可能是另外一个数字了,多出来的会进谁的口袋,谁敢伸手了?
给少了,那是看不起乾隆,觉得他要占人便宜了?
反正这事当地官员有的发愁了,也不知道最后定下什么样的数目。
这事高贵妃倒是消息灵通得很,笑着答道:“富商原本就想直接献上,哪里敢多收钱,意思意思一下就好。当地官员却不敢让富商太吃亏,于是两边商议来商议去,最后就定下了一个折中的数目,不多不少。”
她比划了一个数字,哪怕沐瑶不知道这园子最终造价多少,也清楚绝对不会是个这么小的数目,估计富商算是半卖半送了,博了个好名声,也不让当地官员为难。
说是用税收来买,自然不可能把百姓那边收的碎银子直接一车车送去富商那边,而是融掉后做成大银锭,或者给钱庄换成更方便的银票来。
以前融掉银子后,因为高温融掉的关系,肯定会有些许的损耗,数目一多,这损耗就不算少了。
当地官员当然不会自己掏腰包出这个损耗,自然而然就加了税收,让百姓来埋单了。
有良心的官员就少加一点,黑心的就多加一点,还可能越加越多。
这损耗多少,不就是各地官员一张嘴说的事吗?
康熙帝的时候没管这个,还是先帝发现这个问题管上了,直接把损耗归公,才彻底解决了这个火耗的问题。
而且设定了标准,火耗约莫是多少,不让官员随意添加。
直接把这个火耗的用在三个方面,一是各级官员的养廉支出,是弥补各级官府财政亏空,三是前面两个有结余之后用在当地修补堤坝和城墙之类的支出了。
可以说被雍正帝这么一制定,火耗变成官员贪污的问题就一扫而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