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没有正经的理由,书铺老板是不会退换货的。
于是,大家强忍着愤怒,又回到了家里,把那本该死的《银鉴月》拿去垫桌脚,三两银子的价格啊,垫桌脚太可惜了,太心痛了!
可是翻开《银鉴月》,又被里面流水账式的经商描写,和颠覆三观的人物刻画,给喷了一脸。
当天晚上,很多人将《银鉴月》拿起来又放下,放下又不甘心,再拿起来看。
幸而这是一本书,不是邸报连载,他们可以翻到后面看,发生了什么。
于是——第二波舆论炸锅了!
“你有没有看那本书……”
“就是那本特别大胆的书……”
“哧溜哧溜,真香!”
“作者真是个神人,紫皋哭哭客,这名字一听就很银荡啊!”
这一次舆论的炸锅没有炸到书铺门口去,而是在各种隐僻的小巷、道路的拐角、茶馆的里间,以窃窃私语的形式传播着,窃窃私语间偶尔夹杂着几声意味不明的笑声:嘿嘿嘿……
不久后,京州百姓们口中又多出了一个不言自明的梗:葡萄架。
“葡萄架简直是神作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