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一家企业,如果掌握了制作和发行渠道,无疑就等于拥有了一块“免死金牌”。
哪怕市场竞争的再如何激烈,也不会撼动自身地位的。
毕竟投资拍电影可能赔钱,但坐地收钱的院线,可是很少会赔钱的。
为什么电影发行公司牛气冲天,不就是因为他们掌握了渠道,哪怕是投资人,在发行商面前,也要鞠躬低头么?
都说韩三爷是华夏电影的真正大佬,归根结底,是因为人家是中影的老大。
中影是干什么的?
甭管你是国产片还是引进片,到最后,审核的时候,都要人家同意才行。
传说,后世华宜之所以被小崔爆捶,这里面是因为三爷点头的缘故。
当然,从电影人的角度来说,三爷其实做的很不错,是一个绝对低调的高水平电影导演和投资人。
他投资了最早的一批国产大片,尽管像《无极》这样的电影,华而不实,但是也算是通过这一批电影的刺激,打开了整个华夏电影市场各路血脉,观影群体开始壮大,电影产业开始膨胀,电影技术开始攀新。
从整体角度来说,三爷的支持与投资对华夏电影还是很有益的。
不仅如此,他也支持了刚出道的小钢炮,凯哥,宁昊,卢川等一批批比较有想法的导演,虽然最后走到什么程度看个人,但就他们的出道作品来说,都格外惊艳,在华夏电影史上都是不可磨灭的。
而他本人也确实是个很给力的导演,尽管《建国大业》和《建党伟业》因为时间跨度大,涉及人物和事件多,而采取了白描和流水账的拍摄方法,但是无论是从运镜,剪辑,色调,台词和节奏,细节任何一方面讲,都是拍得非常出色的电影。
因为这样的拍摄方法,以及献礼色彩,没有对历史进行更深一步的挖掘,但这两部电影仍然是迄今为止对民国时代大局风貌白描最贴近历史,最具细节的大众艺术作品。
在进口电影上,三爷那个年代主要引进的都是好莱坞一线稳赚的大片。
不过,讲实话也没有什么可诟病的,因为天天嚷嚷什么删减的群体审美情趣也就限于爆米花电影了,或者跟风嚷嚷一些所谓的限制级,无病呻吟。
比较遗憾的是,在那个年代,国内很少引进人文电影和非好莱坞地区的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