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应城这位百领,并不知道什么明帝国和张居正,但是他带着一群墨农来一次王家,能把三四十文一斤的米价,压到十五文这样的价格,也的确知足了。
搞定王尧后,赵应城也没多留,很快就告辞远去了。
等把他们送出府,王尧身边的管家才哭丧着脸低语,“老爷,这些墨者也欺人太甚了,好不容易遇到一个灾季,咱们凭本事卖的粮食,凭什么啊,十五文一斤?这得损失多少……”
这损失的不只是钱,还有人,如果米价继续涨上去,不止城外的海量佃农家庭吃不起饭要卖身,城内的木匠、铁匠之类技术人员,也会有一大堆吃不起饭,卖身。
对于那些匠人,谁还能不眼馋?
王家、张家等大粮商操控物价上涨,也绝对会得到唐氏、沈氏、刘氏之类最顶尖世家的大力支持的。
他们也可以趁机捡大量便宜,你以为唐家、沈家、刘家就不缺人么?他们也缺水手、精壮家丁,漂亮的婢女。
这也是唐家、沈家、刘家看不上粮食生意的原因之一,虽然灾年或丰年都可以收割一波,但很容易顶在最前面,被墨家找上门。
远远不如他们只在一边看着,同样大肆收割奴仆来的畅快。那些顶尖豪门不缺钱,也不缺粮,看着王尧等人操作,再顺势收割成果就行。
伴随着管家的低骂,王尧笑了,“不用管那些,十五文暂时维持几天,几天后,墨家就会滚蛋的,咱们到时候,疯涨一波就行了。”
管家这才大喜。
第1859章 不行啊大哥,你凑合一下?
赵应城带领一群墨者,先后拜访修岩府大小粮商的时候,薛城府西方三十多里外,一处坐落于平原上的村庄,村口位置,几个青年大汉正坐在石桌石凳上大口吃喝。
这几个青年喝的全是好酒,吃的菜有花生、蚕豆等,但也不缺牛羊肉。
这里热闹的景象,已经吸引的一群小屁孩在不远处看着流口水了,目前的薛城府干旱三个月,还没有成规模的流民、灾民出现,唯一原因就是,老百姓家中上一季收获的余粮,还没有被消耗干净,省着吃,比如一天一碗稀粥,配一些野菜之类,多少还能熬一点日子。
绝大部分家庭都还在等,不到粮尽那一刻,普通百姓真不是会随意闹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