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一个穿着士子装的青年从知府衙门方向走出,几道青壮身影立刻围了上去。
“皕亨兄,此行如何?”
“可有见到知府大人?”
“都快火烧眉毛了,我们这位知府倒好,我等众多义民想要组建义民团队保家卫国,竟然连面都见不到一次。”
……
伴随着最初几人的问询,发现士子装青年一脸苦涩,马上就又有人低骂起来。
这士子装青年,在众青壮里可是威望最高的,虽然20多岁都没考上秀才,连童生都不是,可这不妨碍大家对这位名阎应元,子皕亨的汉子,感到由衷的钦佩。
阎应元家境普通,考了几次科举,往往都是县试过关,可到了府试就会被刷下来。
明代科考,只有通过了县试、府试后,才能称作童生,有资格参加院试考秀才,阎应元也并非没有考秀才实力,而是年轻气盛时的罪过一位大人物,只要那位大人物记着,他想过府试这一关,就很难很难。
不要觉得奇怪,在崇祯年间的王朝末期,科举制度也早就各种大手搅和的乱七八糟的,就说鼎鼎大名的复社,逐渐就有操控江南科举,甚至掌控朝内官员升迁任免的权利。
在京师一带你一旦得罪了什么贵人,阻你一个小读书人的前程之事,稀松平常。
阎应元就是路见不平一声吼,在某权贵欺压良善时仗义执言,还阻止了对方强夺民女,然后就被权贵打招呼给通州学政,府试主考官……
如今被他救过的民女一家早就跑没影了,移居京师估计早忘了他这个恩公,可他这个仗义执言的汉子,却在学政那里挂了名,早成了连童生功名都难以获取的人。
这几乎是断了读书路。
就算如此,阎应元满身的才华,不管谈文还是谈武,都在通州府内略有名气,至少能让不少人信服,成就一番名望。
这次突然听闻鞑子入寇,一路朝着京师而来,阎应元更是主动站出来,呼吁邻里街坊乃至一些富户,出人出力,保卫家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