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说参赛者的综合实力,其实后一届总是强于前一届的。

究其原因,还是校内外培训强度的提升,竞赛的题型套路固然很多,但也耐不住那么多老师和学生成年累月的把精力砸进去。

可以说,出题组老师,一直在与竞赛培训老师斗智斗勇。

现在,题型上已经很难做出创新了,提升难度的方向主要有二。

其一,便是简单粗暴,人人气而诛之的“加大计算量”。

效果立竿见影,缺点也很明确,那就是“很不物理”。

因此,物竞才有了全国中学生微积分大赛的美名。

另一个方向,便是“阅读理解”了。

找出一些有趣的论文,做出变形说明,现场学习,现场考察学生的综合理解能力,甚至可以说是科研能力。

毕竟,论文和方向太多,且难度巨大,应试机构不可能组织这方面的题海培训。

正因如此,这招才屡试不爽,题也越出越大。

两个考场的老师巡场的时候,多数同学还在怼第一题的计算,但已经能看出一些解题速度的差异了。

与高考不同,这种竞赛考试中,解题速度是非常核心的。

可以说,必须在两小时出头,完成前5道题,才有挑战第六题,冲理论200分的可能。

一个考场中,能达到这个速度的人,也不过寥寥几位。

对监考老师来说,寻找这样的学生,也是监考过程中难得的乐趣。

大家对一对,碰一碰,看谁眼光准能挑出种子选手,那还是很好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