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及从未见过的套路。

虽然仍是一道光学题,一道电学题,但与往年相比,基础的测量分数占比明显下降,并且在同一个实验中,加入了光电池、偏振片等元件,极大地提升了复杂度。

时间却是分秒不加,一道题仍然只有90分钟。

怂不至于,但时间实在太少了,导致容错率很低。

麻烦的不止是失误,还有偶然。

有时候一个步骤,完全相同的手法,但就是会因为一些奇怪的偶然造成误差。

即便是严谨的科研实验,名家高手,都会做很多次积累样本,避免偶然,更何况是眼前这些精度并不高的仪器。

这种实验,李峥能做的,也只是全力争取设计与手法的极致。

其它的,交给仪器和上帝了。

虽然他本人没有100的把握,但娴熟到流油的手法,依旧导致巡考老师驻足。

毕竟,他是经历过化竞实验考核的人,尤其是最后的国家队集训,对于实验的把握已经刻进了骨子里,虽不及史洋那么奔放,却也展现出了一副异于常人的沉稳。

另外,在胡增武实验室中的真实科研实验历练,同样给他增添了几分真正科研人才能品到的严谨。

巡考老师端详片刻后,走至后方专门盯李峥实验的监考老师身旁:“这就是李峥?”

“啊,您知道啊。”监考老师点了点手上的表格,“非常稳,像是泡了很多年实验室的。”

“就是不那么灵。”巡考老师冲前排努了努嘴,“那个女生比他灵,却没他稳。”

“那个就是林逾静吧?”监考老师问道。

“他俩都这么出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