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海眉头蹙起,愤怒道:“他做梦!打死我也不会跟他走的!”
小河也握住小拳头,“对!就算他家有妹妹我也不稀罕!”
姜芸揉了揉他们的头发,笑道:“回家做饭。”
白天越来越长,吃过晚饭天还没黑。
福爷爷编席子,郑毕臣也没走,他把姜芸泡的棉花柴和割来的苘麻杆儿浸泡以后扯下茎皮,用木棍捶捶,然后撕成细条,这样就可以扭粗绳子用来绑草帘子。
姜芸把牲口院抱来的牲口不爱吃的干麦草一小把一小把地对着放,用湿润的草绳一道道勒起来,连成长长的一大卷就叫草苫子,可以用来给草垛遮雨。
春天后雨水多起来,要是没有遮雨的工具,草垛不顶淋。
姜芸就问郑毕臣省城有什么报纸、杂志之类的。
郑毕臣笑道:“你要是问别人他们未必知道,问我却没错。回头我让家里给你寄几本旧刊物看看。”
他爸妈是大学老师,这种刊物不管是买还是订阅都极为方便。
姜芸笑了笑:“郑知青,你们就没想过写东西投稿吗?”
她知道郑毕臣文采不错,刚下乡的时候还写过不少诗歌、散文,后来就没信了。
郑毕臣不好意思地挠挠头,“那个……不是投就能选上的,出版可难呢。”
现在虽然文人表面受打压,可文人的稿费也是很高的,那些知名文人的稿费、工资,加起来比大干部的还高呢。
而且稿件录取也垄断在一部分人手里,新人很难出头,既要有好的稿子,还得有门路才行。
姜芸:“我觉得郑知青可以试试。来乡下这么多年,从一开始的彷徨迷茫,到后来的坚定信念热爱劳动,真的投身建设农村中,不可能没有感想。这些感想就是非常宝贵的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