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的传统也延续到了多伦多电影节之上,即使是再烂的电影,播放完毕,观众也会集体起立鼓掌,以资鼓励。和欧洲三大电影节高傲、冷峻、不近人情的观众比较起来,多伦多简直就是天堂,就连这里的影评人都特别温柔,大部分在多伦多展映的电影都可以收获“好评”,仿佛赞誉一片。
所以,真正的专业人士就会知道,这些评价反馈的参考价值有限,还是要等电影在美国本土上映之后才能见分晓。
不过,如此亲和力的环境,对于宣传策略来说,无疑是最好不过的选择了。
更何况,与世界瞩目的欧洲三大电影节不同,多伦多从来就不以评奖为主,而是以电影展映数量多而著称,主要服务于市场,它无需端起架子苦苦地在艺术和商业之间挣扎,终极目的只有一个:卖片。
这也使得多伦多成为各大独立片商的淘片平台,吸引越来越多的独立电影前来寻觅机会。
今年的多伦多电影节也不例外,达伦·阿诺夫斯基(darren aronofsky)携手娜塔莉·波特曼(natalie ortan)拍摄的“黑天鹅”,迈克·李(ike leigh)的“又一年”,汤姆·霍伯(to hooer)与科林·费尔斯(l firth)合作的“国王的演讲”、妮可·基德曼主演的“兔子洞”、本·阿弗莱克(ben affleck)执导的“城中大盗”等等,全部都将在接下来十一天时间里闪亮登场。
事实上,不少电影都是刚刚从威尼斯过来的,“挪威的森林”、“巴尼的人生”、“傀儡”、“无果之路”等等都是如此。从这个侧面就可以看得出来,今年五十一部参展影片,平均质量值得肯定。
这也使得整个北美的记者都云集于此,希望可以掌握第一手资料,对今年的颁奖季做一个梗概式的前瞻。没有人愿意错过如此盛会。
将行李在下榻酒店安顿好之后,蓝礼就离开了酒店,朝着主会场的方向走了过去。
虽然是两世为人,但他就连演唱会都从来没有参加过,更不要说电影节或者音乐节这样的盛世了,蓝礼的脚步不由就开始轻快起来,安迪暂时没有跟过来,他手底下不止蓝礼一名演员,还有其他工作需要处理,等“活埋”首映的那天再过来。所以,在此之前,蓝礼的时间都是自由的,可以尽情享受电影节的惬意。于是,脑海里开始思考着,今天应该观看什么电影,明天又应该观看什么电影。
可问题是,他怎么知道今天有什么电影上映?难道要到官方网站去查询吗?虽然缺乏经验,但蓝礼很快就弄明白了流程——场刊,每一个电影节都有属于自己的场刊,而且每一年的特色都各不相同,场刊里不仅有日期、场次的安排,还有每一天上映作品的媒体反馈,以及剧组成员的简单采访。
翻开场刊,蓝礼快速浏览了一下今年五十一部入围作品的名单,一半以上他都看过了,还有一半则听都没有听说过,仔细研究了一下演职人员名单,大部分都是加拿大本土电影——毕竟这里是主场,每年支持本土电影的力度还是非常之大的,比如今年的揭幕电影就选择了加拿大势力。
本土导演麦克·麦克高文(ichael cgowan)联手一众加拿大本土音乐人,推出的“冰球音乐剧”,讲述的又是加拿大最受欢迎的冰球,可以说,血液里都是加拿大的因子。
虽然大部分作品蓝礼都已经看过了,但其中不少作品他都想要再看一遍,尤其是走进电影院,坐在观众席里,欣赏大屏幕上的作品。比如丹尼斯·维伦纽瓦(denis villeneuve)执导的“焦土之城”。
至今蓝礼都记得,当初观看这部电影时的震撼和错杂,后来这位导演还拍摄出了“囚徒”、“边境杀手”、“降临”等精彩的作品,他最擅长的就是用镜头的切换和构建完成情绪的酝酿和营造,将演员的演技细节放大,捕捉到表演的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