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尔连忙转过头来,一口气把剩下的啤酒全部倒进了喉咙里,胡乱地擦拭了一下眼眶里的温热,情绪依旧在汹涌着,但理智却已经逐渐回来了。
他们都看走眼了,他是如此,托尼·凯耶(tony kaye)是如此,伍迪·艾伦也是如此。
他原本只是认为,眼前这个年轻人是一个很有趣的演员。
在“活埋”和“太平洋战争”这两部作品里呈现出来的面貌,和现实生活里着实相距甚远,甚至在第一眼看到的时候,他完全没有认出对方来,如果不是伍迪给予了肯定的暗示,他可能就要错过了。
这种气质的细微变化,可以看出蓝礼的扎实表演功底,还有细腻的演技控制。这对于一个二十一岁的年轻人来说,着实太过难得了。如果是这样的话,媒体无论如何赞誉,都不能算是夸张。
所以,他和托尼都对蓝礼产生了兴趣,他这才走过来展开了交谈。
但没有想到,在那个青春洋溢、肆意飞扬、绅士有礼的皮囊之下,却隐藏着一个看透世间沧桑的灵魂。那一段爱伦·坡的文字,在嗓音的跳跃变换之间,轻而易举地触动到了他内心深处的软弱,狠狠地撞击下去,一下,接着一下。
那份隐藏着孤独和落寞的脆弱,犹如看不见摸不着的薄雾一般,缠绕在灵魂深处,却始终不曾消失。
除了蓝礼之外,卡尔想不出还有更加合适的演员,饰演他剧本里的男主角。
更为准确一点来说,他们曾经有另外一个人选,阿德里安·布洛迪。
这位影史最年轻的奥斯卡影帝得奖者,自从“钢琴家”之后,事业就陷入了窠臼之中。但不可否认,阿德里安身上那种沉静而阴郁、哀伤而落寞的气质,确实十分符合他们对男主角的要求。
不过,托尼却始终认为,阿德里安的气质太过阴郁,却缺少了一种特质。就好像纽约的冬天,它和伦敦很像,却终究不是伦敦。
卡尔表示无法理解。因为,托尼根本表述不清楚,那种“特质”到底是什么,仅仅只是虚无缥缈的一种直觉而已。作为编剧,卡尔完全不明白托尼的感受,他甚至觉得,托尼完全就是在无理取闹,就好像艺术家始终强调的,“感觉不对,就是感觉不对”。
可是今天,卡尔却终于明白了。
在蓝礼的身上,有一种淡漠而疏离的气质,所有一切都是静谧的、从容的、内敛的。单单从外表来看,根本察觉不出来任何的差别——就好像刚才第一次见面时一样;可是慢慢地试探进去之后,却可以悄悄地窥见那缠绕在灵魂深处的脆弱。
从外表来上来,蓝礼和阿德里安的气质截然不同,阿德里安就好像是连绵不断的阴雨天,消瘦而阴郁;蓝礼身上甚至可以嗅到阳光的味道,犹如初夏午后三点的慵懒阳光,温和却不刺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