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这从头到尾都是媒体在自作自受?
仅仅只是想到这个可能性,每个人的胃部就有些灼热。仔细想想,这次新闻到底是怎么发展到这一步的?先是“国家询问报”,然后是剧组官方声明,再是……“娱乐周刊”?该死的“娱乐周刊”!
坐在驾驶座里的康奈尔,再也没有办法抑制自己的愤怒,拿起了旁边的橙汁,狠狠地往喉咙里灌下去,可是灌着灌着,难以遏制的火气就炸裂了开来,拳头收紧,将整个塑料瓶捏了起来,里面的橙汁洒得到处都是,但他却根本顾不上。
突然,冷颤都蹿了上来,一个,接着一个。然后康奈尔就开始打喷嚏,根本停不下来,所有的怒火也都消散得无影无踪。这股莫名的怨念,到底是怎么回事?
离开公寓的路上,几乎所有记者都开始犯难了:这新闻应该怎么写?
整个见面会,他们被狠狠地嘲讽了一会,简直是十八般武艺轮番上阵,他们几乎可以说是招架无力、体无完肤,这种狼狈窘迫的情况,真是羞愧难当。
那么现在,他们应该怎么报道?这是一个问题,严峻的问题,但对于无冕之王来说,事情从来没有那么复杂,他们所需要做的,仅仅只是选择一个立场。
不需要等到第二天,当天下午,新闻就犹如蘑菇云一般爆炸了开来,将最近一段时间的新闻浪潮推向了全新的巅峰。
整体来看,记者们分成了两派,一派变本加厉,一派调转箭头。
“娱乐周刊”当之无愧的是批判阵营,“蓝礼·霍尔:是的,那些都是真的。”仅仅只是这一个标题,就已经足够惊悚。
在文章之中,康奈尔强调,蓝礼对剧组工作人员的指责供认不讳,并且丝毫没有认错更改的意思,那堂堂正正的姿态似乎所有一切都是理所当然;并且在末尾,康奈尔表示,“本刊外派记者再次给予蓝礼解释反驳的机会,但他都拒绝了。”
整篇文章,康奈尔笔下的蓝礼都显示出一股自命不凡、清高傲慢的感觉,这与之前“抗癌的我”剧组内部的爆料不谋而合。忽略了事情的其他部分,完完全全将焦点锁定在剧组工作人员的爆料之上,将蓝礼的高傲个性形象而生动地描绘了出来。
除此之外,“娱乐周刊”还有不少的盟友——
“蓝礼·霍尔坦然承认所有指责,拒绝悔改”、“推卸责任,蓝礼和记者正式开展”、“嘲讽卡戴珊家族,蓝礼再次挑起争端”、“狂妄自大,信心满满:我是凭借自己实力收获提名的”、“霍尔承认与斯皮尔伯格、汉克斯关系亲密”、“恶意炒作?这仅仅只是一个开端”……
这些声讨的报道着实不在少数,将断章取义的奥义发挥得淋漓尽致,同样的一句话,切换不同视角之后,也就诠释出了不同的答案,更不要说是一场内容满满的见面会了。他们没有说谎,报道的都是事实,可是结果却与记者见面会上的气氛截然不同。
一支笔杆子,就可以改变整个世界。这就是记者们被称为“无冕之王”的根本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