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超脱”正式开机的第一天,如果按照剧本的顺序,第一场戏应该是亨利上班的前一天晚上,呈现出他的一种日常状态,展现出角色身上那种孤独、落寞和悲伤的特质;接下来应该是高中校长面临教育部的审核和刁难,学校的成绩绩点一直不见起色,甚至还在下滑,连累整个州的绩点下降;而且学生违法闹事的情况屡禁不止,必须做出整改。
这两场戏的拍摄难度都不小,涉及了大量的台词和镜头切换。
虽然“超脱”是一个独立电影剧组,还是一个艺术电影剧组,导演的风格古灵精怪,让人难以捉摸,看似不按常理出牌;但即使是托尼,他也希望电影能够顺遂地完成拍摄,第一场戏讨彩头的迷信意义还是十分重要的。
所以,经过思考,托尼放弃了剧本的前两场戏,而选择了最简单的一场戏作为今天的开机工作——
前来学校报道的代课老师亨利走下公车,在进入学校教学楼之前,他站在公车站旁,稍稍停留了一会,调适了一下心情,然后才转身进入学校。
简单来说,就是站在公车站牌底下摆姿势、当模特的一场戏,剪辑到电影里也就是几秒钟的镜头,最多五秒。拍摄难度接近于零,确保剧组能够取得开门红。
蓝礼一路来到了街边的公车站旁边,做好了投入拍摄的准备;身后的工作人员们正在组织群众演员,他们需要呈现出早晨上学时的繁忙景象;另一边,托尼正在招呼着摄像组和灯光组,商量光线和色彩的问题。
习惯性地,蓝礼抬起头寻找着剧务的身影,又或者是副导演。此时,他们应该过来和蓝礼进行交流,对接下来的拍摄轨道、镜头距离以及戏份内容做进一步的解说,确定演员在表演时能够走在正确的方向上——即使是拍摄背面,不需要眼神的对焦,演员也需要对镜头的方位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否则表演很容易失去焦点。
同样的演员,奉献同样的表演,在不同的导演镜头之下,却有着截然不同的呈现。有的导演就特别擅长捕捉表演的细节,但对于某些导演来说,在他们的镜头之下,眼神、表情、肢体的变化却容易模糊流失。
拍摄之前的沟通,重要性就越发凸显了出来。目前为止的几部作品,即使是“太平洋战争”里的不同导演,这种合作模式都延续了下来。
但此刻,左看看,右看看,蓝礼却没有找到任何人的身影,他一个人孤零零地站在公车站牌旁边,就好像是迷路的羔羊一般,无人问津。
蓝礼回过头,在人群之中寻找着罗伊和内森的身影,投去了疑惑的视线,两个人快步奔跑了过来,但还没有来得及靠近,托尼的声音就传了过来,“大家都准备好了,场记开始倒数。”
托尼似乎察觉到了蓝礼的困惑,绕了过来,扬声说道,“先拍摄一条,看看效果。”而后点点头示意,快步走向了监视器的位置。
“蓝礼?”罗伊已经跑了过来,喊了一声。蓝礼摆了摆手,示意没事,然后思绪就缓缓沉淀了下来。
可以看得出来,他还是缺少足够的经验。不同导演有着不同风格,对于镜头、对于表演、对于整体架构都有着不同理解,他合作过的导演还是不够多,风格也不够鲜明,突然之间与过往习惯发生了冲突,然后就不适应了。
像托尼这样自由散漫的艺术家风格,一边拍摄一边磨合,这显然也是一种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