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6页

短短的两次碰面,却可以看得出来,阿方索不是一个善于社交的类型。于是,蓝礼干脆利落地摒弃了所有的寒暄和客套,直接切入主题。

听到蓝礼如此说,可以明显感觉到,阿方索松了一口气,肩膀之上的负担似乎瞬间卸下了一般,眼神和表情都流露出了兴奋,“是这样的,我正在筹备一个项目。准确来说,我已经筹备了五年时间,所有技术难题都已经得到了解决。

在理想的情况下,我们需要进入太空完成整部作品的拍摄,如果我们有机会这样做的话,我希望捕捉到的画面就是我们电影可以达到的水准。所以,这些年来,我们一直在试图解决失重拍摄的问题,还有灯光、反光、视角以及天文现象等问题。

现在传统的技术都是绿屏加上威亚,最后辅佐后期电脑特效,模拟出太空的情况,但这种方法的最大缺点就在于:不够真实。那些失重效果太廉价也太虚假,而且电脑特效模拟出来的光线也和实际情况相去甚远。

我们拜访了nasa,我们模拟过实况,我们采访过宇航员,我们组建了整个视效团队,在五年时间里,试图能够拍摄出真正的太空景象。

现在,我们解决了大部分技术难题,还有一些具体的执行效果,这都是小问题,但前提是,我们需要演员,真正地融入其中,测试我们的构想,是否能够成行,呈现出来的效果又是否能够得到nasa的认可。所以……”

滔滔不绝,真正意义的滔滔不绝,大量的专用词语充斥着整个交谈的段落,专业而深奥,繁琐而庞杂。

对于门外汉来说,估计听得云里雾里,就好像文科生坐在了一堆物理博士之中,和天书没有区别;对于蓝礼来说,不至于听不懂,物理、化学和生物也都是平时涉猎的知识分类,但他可以听懂,却不代表他可以参与讨论——仅仅是听懂,这就已经无比难得了。

简单总结:模拟拍摄出失重效果,仅仅是身体失重就已经足够困难了,同时还必须考虑到光线影响、天体位置变化以及演员与外太空之间的关系,这就难上加难。单纯依靠电脑特效,精彩归精彩,却不够真实。

在影史之上,无数太空作品之中,只有两部作品的失重效果可以称得上经典。

一部是“2001太空漫游”,在1968年,斯坦利·库布里克想出了一个绝妙的办法,在一个圆环形的屋子里,固定一个摄像机,然后让演员跑起来,摄像机录制下来的画面,看起来就像演员在沿着屋顶跑步一般。

这个诞生于六十年代的方法,令人不得不佩服斯坦利的想象力。可惜的是,它解决的问题非常有限,只能表达几个镜头,而且也无法解决除了人之外的其他物体的失重效果。

一部则是“阿波罗13号”,1995年由朗·霍华德执导、汤姆·汉克斯主演。他们的解决办法简单明了,直接掏钱,在nasa的训练装置“呕吐彗星”之中完成拍摄,可以完全真实地模拟失重效果。

于是,朗奢侈地玩了六百一十二次失重飞行,在这里拍摄完成了将近四个小时的始终镜头。毫无疑问,这个办法彻头彻尾地解决了始终问题,但却无法拍摄舱体之外的失重镜头,而且价格着实太昂贵了。

在这两部作品之外,其他外太空的作品,大部分还是用威亚和电脑特效的结合,演绎诠释出想象中的失重效果。

无疑,在二十一世纪的当下,电脑特效十分逼真,确实精彩;但光线、反射和天体运动的真实效果却大打折扣,归根结底,还是无法真实地呈现出外太空的环境和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