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4页

海瑟·克罗斯沉睡的那片墓园旁边,那个无名酒吧之中,那个低声吟唱着“克里奥帕特拉”的老弗兰克,那个即使是免费演出也乐此不疲的老弗兰克,那个在现实重压之下放弃了梦想却又以自己的方式坚持了下去的老弗兰克。

从社会现实的任何一个角度来说,老弗兰克和勒维恩一样,都是失败者,彻头彻尾的失败者,甚至可能成为他们人嘲笑、奚落的对象,也可能成为父母教育孩子的反面教材;但夜深人静、独自一人的时候,内心深处那团梦想的火焰,依旧在熊熊燃烧,却照亮了他们的人生。

这是一个关于坚持关于梦想关于生活的故事,这是一个关于乔治·斯兰德和海瑟·克罗斯的故事,这还是一个关于楚嘉树和蓝礼·霍尔的故事。

上一世被困在病床之上了此残生时,是如此;孑然一身前来纽约追逐演员梦想时,是如此;“堂吉诃德”这张专辑的创作和制作过程时,是如此;海瑟·克罗斯在梦想即将实现的门槛之前停下了脚步时,亦是如此。

在梦想的道路上,放弃,并不困难,每个人都可以选择放弃,仅仅只要松开双手,梦想就会如同氢气球一般,快速飞向天空,转眼消失不见;改变,有些困难,但只要度过妥协和低头的挣扎之后,一切都会变得顺理成章起来,然后自我安慰,社会之上的大多数人都是如此。

选择阳光大道,选择社会主流,选择随波逐流,这总是容易的,隐藏在茫茫人海之中,不需要思考,不需要拼搏,不需要挣扎,仅仅只是追随着前人和波涛的脉络,盲目前行,这就足够了。在庞大的社会机器之下,每个人渐渐磨去了棱角,变成了千篇一律的模样。

选择坚持自我,选择追逐自由,选择保持棱角,这需要勇气,更需要毅力。因为他们没有参考对象,他们必须自己摸索,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独一无二的道路。

在“醉乡民谣”的故事之中,在勒维恩·戴维斯的身上,蓝礼可以窥见自己的影子,也可以窥见自己的故事。

第1033章 相互映照

在“醉乡民谣”这部作品的身上,蓝礼找到了真正的艺术共鸣,上一世是向往、憧憬和惊叹,仿佛看见了自己梦寐以求却害怕尝试的生活;这一世则是感同身受,仿佛可以窥见自己的影子,乃至于窥见“堂吉诃德”这张专辑的影子。

事实上,“堂吉诃德”和“醉乡民谣”似乎就是湖面倒映的两侧,相互映照着彼此,同样讲述了在残酷现实生活之中踽踽独行的堂吉诃德的故事。

显然,科恩兄弟和蓝礼秉持着相似的想法,他们听到了“野兽”这首歌之中的信仰和坚持,他们也听到了“堂吉诃德”这张专辑之中的梦想和憧憬。于是,创作灵感迸发,他们出现在了蓝礼的面前,迫不及待、跃跃欲试地发出了邀请。

仔细深想,“醉乡民谣”确实像是为蓝礼量身打造的作品,勒维恩似乎就是蓝礼在艺术作品之中的投影——

他们同样是只身来到纽约,苦苦追寻自己的梦想;他们同样在一家小酒吧里演奏弹唱,还因为一首民谣而改变了生活状态;他们同样面临着放弃和妥协的十字路口,却毅然决然地选择了顽固到底;他们同样创作了一张专辑,摆放在家中的书架之上,等待着有识之士的挖掘。

唯一不同的地方就在于,现实生活里,“堂吉诃德”取得了成功,而电影故事之中男主角的那张专辑“关于勒维恩·戴维斯(side llewyn davis)”却无人问津。

换而言之,勒维恩·戴维斯就是追逐梦想失败的蓝礼·霍尔;更为准确一点来说,蓝礼追逐梦想失败之后,苦苦挣扎了十五年之后,然后就变成了勒维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