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85年以“我美丽的洗衣店”真正地进入大众视线之后,丹尼尔一共出演了十四部作品,平均一年还不到一部作品,却部部精品,除了2009年的“九”未能达到预期之外,其他所有作品都备受好评,五次入围奥斯卡,今晚第三次斩获小金人。
就蓝礼个人而言,印象最为深刻的始终是“血色将至”,而表演最为出色的则是“因父之名”,丹尼尔奉献出了超越方法派和表现派演技的精彩与震撼,作为演员,他的低产也赋予了每一个角色属于自己的灵魂,这无疑是令人肃然起敬的。
今晚的奖项,丹尼尔实至名归。
显然,蓝礼不是唯一一个抱有如此念头的人,整个杜比剧院之中的所有观众,集体起立、掌声雷动,那排山倒海的声响经久不息地激荡着,黑压压的一片汹涌声浪将今晚颁奖典礼的高潮推向了一个全新的高度。
不需要言语,不需要口哨,也不需要呼喊,仅仅只是掌声,最为单纯最为直接也最为真挚的掌声,浩浩荡荡地在不断回旋着,比起一座小金人来说,这一刻沉默之中的鼓掌,才是更加辉煌也更加重大的肯定,这是来自所有同行的敬意,不可取代,也无法衡量。
灼热而沸腾的视线瞩目之下,丹尼尔沉稳而从容地走上了舞台,从梅丽尔的手中接过了自己的第三座小金人奖杯。
曾经有人探讨过,到底是欧洲三大电影节的演技奖项更重,还是奥斯卡的演技奖项更重。最后的结论是后者。
原因?
不是因为评审制度,而是因为整个平台的侧重点。
欧洲三大电影节之中,任何一部进入主竞赛名单的作品都是精挑细选的结果,每一部作品都势必拥有值得肯定的地方,而电影节的本意就在于将这些优秀艺术作品展示给更多观众,自然而然地,评审团的注意力更多集中在作品身上。
遗憾的是,最高奖项只有一个,这也使得每一年的遗珠都不在少数。
为了弥补这样的错过,导演奖或者演员奖都可能以“补偿”的方式,颁发给其他优秀的作品,当然,这不是说导演或者演员就不够优秀,只是说,电影节的评审团更多站在作品的整体高度之上进行评判。
所以,几乎每一年的欧洲三大电影节奖项之上,表演奖项都可能爆出冷门。
奥斯卡之中,提名阶段就是分工鲜明的,演员只能投票表演部门,编剧只能投票剧本部门,技术分类的各大奖项更是如此,这也就意味着,每一个部门本身就是来自专业领域的认同,剥离了作品本身的综合考量,单纯从专业技艺层面进行评选。
进入奖项票选阶段时,不同部门才可以交叉投票,尽管如此,大部分演员们也会避开相对专业的技术奖项,免得不懂装懂,反而闹了笑话。
相对应地,奥斯卡四大演技奖项的最终归属也更加体现出了专业技艺的认可,冷门固然存在,却依旧是实力基础之上的冷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