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16页

“啊啊啊!2014年最佳!目前为止的上半年最佳!毫无疑问!一百分,不对,我希望给它一百二十分,真的太棒了!”

议论纷纷的狂热浪潮浩浩荡荡地蔓延开来,首映式结束之后的好莱坞大道上,观众们就如同参加狂欢节一般逗留在街道上久久不愿离去,尽情高歌、肆意庆祝、忘我享受,争前恐后地分享着自己的想法,如此场景让人不由想起了——

“‘星战前传’首映结束之后的场景。”

这是盖文撰写新闻的原话,但他也专门提起了,“星际穿越”不是续集作品也不是一个庞大的系列改编作品,自然也就不存在什么狂热粉丝,场面和规模都远远无法和“星战前传”相媲美;只是,所有观众都停留在现场,迫不及待地完成交流,试图寻找到与自己拥有相同想法的小伙伴,那种无法压抑的雀跃确实是拥有诸多相似之处。

根据盖文在中国剧院门口完成的映后抽样调查显示:

喜欢电影的观众达到了百分之六十二点五,讨厌电影的观众比例则有百分之十二点五,另外还有百分之二十五的观众表示不确定——可能是观感相对中庸、可能是需要时间沉淀、可能是好坏掺半,最终全部都归类到了不确定一档。

表示期待以上的观众比例是百分之五十,表示期待一下的观众则有百分之三十一点三,另外还有百分之十八点七的观众则表示基本符合预期。

愿意推荐给朋友的观众达到了百分之八十四点四,而剩下百分之十五点六的观众则表示自己的朋友应该不会喜欢此类电影。

愿意前来二刷的观众比例达到了惊人的百分之九十六点九,事实上,在抽样访问过程中只有一位观众表示他不想要走进电影院观看第二次,其他所有观众都一致表示,电影正式公映之后还会再来观看第二次,与喜欢讨厌无关,更多是因为“诺兰的电影确实需要反复观看”、“视觉特效值得再次前来影院”、“再次观看过后也许会改变想法”等等。

最后,抽样调查的组成部分是,男性观众百分之六十,女性观众百分之四十;年龄构成是,二十五岁到四十九岁区间的观众多达百分之八十七点五,而如此区间之外的观众比例则是百分之十二点五。

其实从抽样对象的构成部分就可以看出来了——女性比例远远高于科幻电影的正常观众组成架构;同时,年轻观众也远远超过了公映阶段的观影群体构成。这已经从侧面看出来,抽样调查的样本还是具有诸多不确定性;另外,首映式本来就是热情影迷的聚集地,口碑往往会比公映阶段更加出色。

尽管如此,“美国周刊”的抽样调查依旧提供了一个窗口,让人们可以对首映式的成功指数做出一个判断:

至少从目前来看,这应该是2014年最成功的一场首映式了;而观众反馈也再次证明了此前内部试映会期间影评人们的担忧和思虑——“星际穿越”是不是太过深奥了?又或者是不是在情感部分投注了太多力量?亦或者是理论部分太过大胆也太过冒险了?最重要的是,暑期档市场是不是能够接受它呢?

首映式的观众反馈信息还说不上是毁誉参半——其实赞誉还是远远高于批评的,但秉持不确定观点的观众着实不少,显然大家都需要更多时间好好消化和沉淀,从商业属性层面来说,应该比不上“盗梦空间”。

当年“盗梦空间”上映之后,影评人们给予了相对中肯偏上的评价——媒体综评七十四分;而观众们则表示,虽然看不懂,但真心想要为之喝彩,那种亢奋和激动足以让人尖叫,而后idb评分和影院评分等等也都证明了观众们的捧场,这也为电影的票房爆发创造了前提条件——可即使如此,“盗梦空间”的北美票房依旧没有能够迈过三亿门槛,烧脑电影还是在市场层面上限制了进一步的爆发。

现在的“星际穿越”首映之后,却在观众群体中制造出了一种稍显沉闷的回响,缺少了一种迸发出来的雀跃与亢奋,没有能够真正把激情点燃,这也使得电影在市场反馈方面上,没有能够展现出于“盗梦空间”媲美的热度和势头——当然,一部分原因是因为两部作品的定位与核心都是不同的,观影体验自然也不尽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