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如此视角是否有所偏颇?不够客观或者不够中立就暂且不说了,是否可能沦为粉丝视角的狂热追捧?是否可能成为粉丝心态的无脑吹?是否可能丢失新闻本质而沦为彻头彻尾的一片赞颂文?
这恰恰就是盖文的高明之处:他没有。
也许在堂吉诃德眼中,蓝礼就是无所不能的超级英雄,甚至是身高百丈的顶天巨人,又或者是具备魔法的术士,粉丝滤镜之中的诸多行为都被美化了,内容自然也就开始失真;但是,在盖文眼中,蓝礼就是蓝礼,那些粉丝滤镜的夸张部分都被还原了,更多是呈现出一个真实的蓝礼——依旧保持了属于记者部分的真实。
这份真实,让这篇专题变得独特起来。
必须承认的是,近年来耕耘在专题报道和一对一专访之上,这赋予了盖文不同的视角,他的文字非常敏锐也格外细腻,并且脚踏实地地呈现自己的观点,在一片浮夸的赞誉声之中,堪称一股清流。
盖文细细讲述了这些年以来自己亲身经历、同行亲身经历、影像和文字留下记录的经历,从那些看似主观实则客观的角度,将那些故事娓娓道来,徐徐地展现出了蓝礼远离大众视线之外的隐藏面目——
这里所说的“远离大众视线”,不是离群索居、形单影只,而是剥离媒体的娱乐至死解读、接触灯光之下的光鲜亮丽,单纯从普罗大众的普通视角切入,寻找到一个琐碎却真实的形象侧面,在成为演员之前的那个普通人,为“蓝礼·霍尔”这个好莱坞巨星的形象,填补上最为神秘也最为贴切的最后一块拼图。
在西奈山医院担任志愿者的蓝礼、在先驱村庄担任侍应生的蓝礼、为海瑟召开“一个人的演唱会”的蓝礼、在社交网络动员“冰桶挑战”的蓝礼、因为抗拒影迷而选择避开的蓝礼、在林肯中心门口痛斥影迷的蓝礼、在“炒作门”之中展现出不同气度的蓝礼、热衷电影节沉迷影迷交流的蓝礼、午夜时分探望受伤影迷的蓝礼、在灯光之外默默奉献慈善的蓝礼、意外偶遇时分亲切友好的蓝礼……当然还有圣丹斯之上以直播展现自我的蓝礼,还有很多很多……
盖文笔下的蓝礼绝对不是完美的,甚至可以说是残缺的,他会愤怒、他会痛苦、他会伤心、他会害怕,他也会逃避和恐惧,隐藏在绅士完美外表之下的蓝礼始终有着自己无法摆脱的痛苦,喜怒哀乐的纠缠也挥之不去;但这样的蓝礼却是真实的,更是真诚的,他的热情与专注、他的坚定与投入,始终都不曾改变过,就如同堂吉诃德一样。
从堂吉诃德到西西弗斯,蓝礼的自称与自号都可以捕捉到在他内心深处的那股执念,甚至可以说是一种愚蠢的偏执,悲观主义的存在若隐若现,隐隐可以让人看到这位顶级巨星的脆弱,还有光环之外的真实。
这些细节,不为人知的趣闻和姻缘,通过盖文的视角,徐徐呈现出来,让人们感受到蓝礼与堂吉诃德之间的互动,进而道出一个真相:
堂吉诃德对蓝礼的信任,乃至于羁绊,这都是纯粹而真诚的,甚至是无条件的,却依旧保持了狂热粉丝所不具备的理智。
在外人看来,其实就是粉丝滤镜在说话,冲昏头脑、盲目发热,根本无法理解;但所有一切都是有迹可循的,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同样,信任纽带也不是一件事两件事就能够完成的,这是一个过程——旁人所无法经历自然也就无法理解的过程。
直到现在。盖文通过自己的经历,呈现出了冰山一角。当然,就如同一千个人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每一名堂吉诃德都有着自己的故事,但他们全部都因为同一个人而团结在一起,结识彼此也支持彼此,这才是最难能可贵的。
文章的最后,盖文如此写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