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三娘肃然应下,手指一动,泠泠曲声顿时从她指下流出。
只听苏轼开口,曼声吟诵:“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苏轼的方法不是“唱”,而是“诵”,他本就声音浑厚,抑扬顿挫,在琵琶的伴奏之下,吟诵起这首表现边地风光、军旅生活的词作,效果竟比“唱”还要好。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在苏轼开口之前,明远便知文名满天下的苏子瞻到底还是选了这一首范仲淹填的《渔家傲》来为种建中饯行。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苏轼诵到此处,举座之人无不感动,齐齐起身,举起手中杯盏,随着苏轼齐声念诵:“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3”
这就是范仲淹的千古名篇,一向温柔小意的小令到此时方如唐时边塞诗一样,拥有了沉雄开阔的意象,苍凉悲壮的气概。且词中道尽了边庭之苦,郁郁悲愤之意,溢于言表。
苏轼此刻面对种建中诵这首词,既有勉励,亦有强烈的不舍——毕竟种建中以后过的便是这样的生活。
但是又如何,这世上注定要有这样一群人,不到止息兵戈的那一日,便不能安安稳稳地待在家中,或是守在爱人身侧。
种建中在众人的注视之下,举手将面前盏中的一盏新酒一饮而尽。
随即他亦向董三娘颔首致意,道:“请奏《定风波》。”
明远此刻就在种建中身边,听见“定风波”三个字,双眼一亮。
董三娘手下,琵琶声调一转,叮叮咚咚地再次响起。
只见种建中望着手中空空如也的酒盏,凝神沉思片刻,开口也诵道:
“攻书学剑能几何?争如沙场骋偻啰。手持绿沉枪似铁,明月,龙泉三尺斩新磨。”
苏轼一听,顿时拍手叫好,连声道:“要说豪迈气壮,谁也比不上我们种彝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