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网发张昨晚最后书写姓名的万导照片,晒晒自己的纪念牌。
感叹下自己有幸参与了这场意义深刻的春晚。
搞文艺的从业人员,肯定都有些文艺青年的风格。
把万导吹捧得有点高。
而且这种势头一旦出现,就有点一发不可收拾。
春晚既然已经成了过去式,那么就没了之前保密的要求。
各种排练现场、办公室场景的照片开始层出不穷。
基本上都是以万长生为主角的画面。
他独自坐在看台上若有所思的画手稿;
站在一群舞蹈演员中间,非常独特的直接用速写本上的画面进行讲解;
在编导办公室里面,面对大屏幕画面上的采编节目比划给一群桌边的现场导演;
甚至连乐团排练,也有他不厌其烦调整阵型的要求。
至于舞美画面、灯光效果、各种背景图案的设计,那就更层出不穷了。
整个春晚直播能够看见的那些场面,其实都是导演带着一群人,精心调整的结果。
一闪而过的开场灯光,或者最终演员们的定格造型。
其实都是排演过程中不断推翻、尝试后,无数次调整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