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穆在会客,他的儿子李惟简便先招待了二人。

“恭喜沈师弟秋闱得解。”

李惟简想到自己昔日还曾因沈霁性子跳脱,便认为她在文学上不会有很大的成就,如今沈霁从数千读书人中,挤进解试前五十八,足以证明他当初那是偏见。

他心中羞愧,自己年长沈霁许多,又有当翰林学士的父亲,却还是不如沈霁。

沈霁并不知道李惟简曾经对自己产生偏见,她高兴地回道:“多谢师哥!”

李惟简想了想,问道:“不知沈师弟可带了解试的卷子?”

“带了。”

沈霁每考完一场都会回家把自己的卷子再默写一遍进行复盘,所以早在贾琰等考试官批改卷子之前,她的卷子就已经被很多人看过了。这次她来找李穆请教问题,自然也要带上自己的卷子,以备不时之需。

李惟简先看的诗,然后是赋,最后才是杂文与时务策。他发现沈霁的赋风格明显,并不拘泥于科举上流行的“律赋”文体,也采用和偏向了自然随性、文学鉴赏性更强的“文赋”。

通篇都找不到什么毛病,唯一让李惟简眉头直跳的是沈霁这篇赋并不含蓄,她写了劝谏君王要有德行,但她并不是一味地劝谏,也不认同“君王只要有德行就行”的观念……

李惟简按下这篇赋,转过头去看时务策。

他本以为沈霁生于富贵,长于温室,在时务方面理应没什么经验,只会纸上谈兵才对。孰料她写的时务策反而是最令人耳目一新的,——不是她写的内容有多新鲜,而是她所思所想尽显真情,若不是对政务的利弊有独特的见解,她是写不出这样的文章的。

李惟简看得入神之时,听见有人问:“你觉得如何?”

他还以为是沈霁在求夸,便如实道:“此策问的是治河,则以治河之法为对策。许多人的治河之策在于加高加厚河堤的修筑,尤其是前几十年的战乱,摧毁了许多堤坝,加上年久失修,导致黄河总是决堤和泛滥,造成天灾。因而用更省钱的方式去修葺河堤是仍是主流意见……但是如何修,很多人只会纸上谈兵,这篇策却引用了王景治河的经验,又结合了现下黄河的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