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阳府,一座庭院中。
午后,日头有点火辣,在树荫下,莫轩意正在翻阅一份情报。情报上所写的,都是关于泾县那边的情景,关于陈三郎的近况。
看完,他手指在石案上轻轻敲着,喃喃道:“这位状元郎,倒非死读书的书呆子。之前看他的科举文章,笔锋太露,太刚易折,本来以为就是书生意气,不足为患。现在看来,却有点门道。”
空谈误国,俗话有说:书生造反,三年不成。因此一向以来,他都不大看得起读书人。然而如今看陈三郎新官上任,做事,一件件,果断利索,很有气魄;而且思路分明,不受左右干扰。
“只是他哪儿来那么多钱?”
莫轩意感到疑惑,他可是打听得清楚,陈三郎不过出身寒门,底蕴浅得很,根本没有那么多财力耗费。
“也罢,明天就去泾县看一看吧。”
想着,眼皮合下,静坐养气。
第两百零六章 围城而居,冢中枯骨
为官者,不谋私利,便是境界。
陈三郎新官上任,大兴土木,堵住别人嘴的最好办法便是不劳民伤财,而是借此增加民众福利,把工人的待遇弄好,落实了,比什么都强。
见贤思齐,民心却最为实际。
待遇好,众人劳动积极性高涨,齐心合力,争着表现——因为周何之说了,但凡表现出色者,便能获得留在陈家庄干长工的机会。
这个机会无论对工匠,而或对纯劳力而言,都有不小的诱惑力。对于他们来说,去哪儿做工不是做?关键得遇见个好主人。陈三郎贵为一县之尊,性格温和大方,懂体恤民心,这样的好人家打着灯笼难找。
工作热情高,建设速度大幅度提升,村坞基业雏形慢慢形成起来。被人见着,不由大感惊叹:好大一座庄子!
当初陈三郎选择地方,可是经过深思熟虑和周密计算过的。依山傍水,来龙去脉,可攻可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