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6页

斩邪[校对版] 南朝陈 1186 字 2022-11-06

郭楚听到周分曹与宋志远的名,赶紧起身见礼。周宋两人虽然官途不通,但在文坛上素有名望,在读书人的心目中,这名望比官名更让人尊敬。

夏禹官场,首重功名,而王朝文坛,当推风骨。周分曹与宋志远不肯屈服于元文昌,入幕做事,在别人看来,是很有风骨的事。

这个道理,同样适用于陈三郎身上。在扬州鹿鸣宴上,面对咄咄逼人的元文昌,陈三郎从容出对,一句“小子本儒人,岂敢在前,岂敢在后”,可以说深得士子心声。

那场表现,比《岳阳楼记》还要来得强烈些。

写出名文,主要靠才气。但面对权贵不亢不卑,才是真正的风骨。

这么久以来,不是没有人想让陈三郎声名狼藉,斯文败坏,但总不得成功,就是因为陈三郎的几次表现深入人心,难以抹黑。

郭楚的年纪与周宋两人相差不多,稍年轻两三岁,便以后辈称呼。论功名,彼此都是进士,论名次,宋志远还要排前一些。

周宋两人也不托大,同时还礼。

陈三郎道:“郭进士深谙官道,行政多年,便留在府衙中帮分曹公分担事务吧。”

郭楚忙道:“但听公子调遣。”

来的路上,郭楚所见所闻,暗暗惊诧。

今时今日的崂山府,相比以前,已经有了翻天覆地般的变化。

说是以前,并不久远,也就半个月之际。那时候的崂山区域,城外村庄寥落,为数不多的留存百姓,一个个面目麻木,眼眸无神,没有半点朝气表现。至于阡陌之上,更是野草杂生,早就荒废掉。

然而当下一见,却见到那些荒田废地都有人在劳作耕种,奔走往来,十分积极。田野一块块,都被开垦了出来,井然有秩,大部分的土里都已经种上了作物。沟壑内,又有水流潺潺,源源不绝,进行田地灌溉。

这等格局,即使雍州为沦陷时,也不多见。

郭楚吃惊不小,对于陈三郎更增加几分敬佩。他之所以出山,一方面觉得陈三郎值得追随;但更主要的原因是不想自己继续窝在梅花谷中半死不活,空有一身抱负,无处施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