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的,前些时日出兵剿匪,杀过几场,他们基本都见了血,受了磨练。”
“这事分曹公已经跟我说了,战绩斐然,很是不错。”
陈三郎又喝了一口茶。
莫轩意忙道:“那些匪患都是乌合之众,不堪攻击,这些战绩,当不得数。”
“你过谦了,有功自有赏……但话说回来,眼看就要过年,年后开春,百废待兴,家家户户都要开始下田种地了。崂山兴亡,就在今春。”
听他说得凝重,莫轩意神色一紧,仔细一想,却觉得陈三郎所言很有道理。如今府城缺粮,为了此事衙门上下,乃至下面的县衙,都极为愁虑。毕竟上下一体,不可割分,没得吃,大家都没得吃。想要解决这个问题,只有种田,才算是从根本着手,其他买粮剿匪什么的,都是一时之策。
莫轩意更是清楚陈三郎此问,绝不是要他提出种田建议,而是另有所指,当即道:“公子是怕到时蛮军来袭,战火焚烧,民众无法种田?”
陈三郎一拍手:“正是,将军可有良策?”
这,才是他前来新宜县的真正目的。
第四百五十九章 千日防贼,千日做贼
听到陈三郎这一问,莫轩意腰杆子不自觉地更加直了——如果说最初之际,他在洞庭湖当隐士,文武双全,风华正茂,那时的他,最是意气风发,满腹雄心壮志,要建立不朽基业。
所谓隐士,除开一些特殊的例子外,基本都是待价而沽,隐于山林,绝非不问世事。恰恰相反,大部分的隐士比别人更关心天下动态,更会不定时出门。
不出门不行呀,大门不迈二门不出的,别说天下事,隔壁的事都不知道。
这个时代,可没有报纸网络之说。
出门就是为了打探,当然,不少隐士身价不菲,有人跑腿,那自然不用自己出门了。
归隐,更是为了蓄养声望,时不时拒绝些人,表示自己品行高洁,诸如此类,都是套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