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奕说的牵扯到‘保密性’问题,也只有真正在研发组,全程参与研发的研究员,才有资格查看这么多资料。
昆仑研发跨度长达二十多年,还留在研发组工作的,好多都是中途加入,工作也只牵扯到一部分内容,比如,研究控制系统的,也不会用到扇叶的资料,只需要知道参数就可以了。
现在赵奕说要这么多资料,张刚川一时间不能做决定。
赵奕继续道,“也不是一口气都要,看一部分要一部分,慢慢来就可以。但必须满足我对资料的需求,这样我才能发挥作用。”
张刚川再深吸一口子,沉默思考了好久,最后咬牙点头道,“好!”
第407章 赵大院士为什么会在这里?
张刚川的一个‘好’字,说出来用了很大力气,他说完还长呼了一口气,仿佛是做出了个重大决定一样。
其中主要牵扯的还是保密问题。
昆仑发动机是国内唯一自主研发、建造的涡扇发动机,也是一块军用的发动机,普通人想看上一眼都不可能,发动机的相关研发资料,都是绝对保密性质的,换做是其他人,包括专家团里的院士,别说是想要查看全部资料,就算是某一部分的资料,都要给上级打申请才可以。
赵奕不同。
张刚川也是做出一番衡量的,赵奕是最顶级的学者,最顶级的科研天才,他个人成果高到只能让其他人仰望的程度,放在世界的影响力也非常大,同时他的研究所创造出的影响力和价值,完全超越了昆仑发动机的存在。
如果赵奕身上出现了政治性的泄密问题,昆仑发动机资料的泄露根本都不重要,上级高层或许更在意赵奕本人的问题。
张刚川仔细思考了一番,觉得保密性并不是问题,也就直接咬牙同意了。
之所以同意的这么艰难,原因还在于昆仑发动机的研究上,昆仑发动机立项研究就花了二十多年,修复完善工作也进行了几年,加在一起已经超过了三十年,三十年的研究过程,会有多少内容、有多么的不容易可以想象。
现在发动机上的每一条线路,都可以说是研究团队的心血。
当初昆仑发动机立项的时候,张刚川还只是一个普通参与工作的研究员,后来发动机项目两次搁置,项目设计总指挥都走了三波,张刚川被提升成了项目设计师、负责人,他也从二十多岁人生最好的年华,熬到现在过了五十五四,可以说一生都奉献给了昆仑发动机的设计建造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