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就是理论研究的问题。
就像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迷宫一样,几个人一起去探索,面对每一个复杂的分岔口,他们都会有各自的想法,但并不知道判断是否正确。
那么,找到的路是通路,还是死路呢?
理论研究最大的问题,就是担心研究出的内容是错误的,不止是会做无用功,还会把自己和其他人,引到错误的方向上。
赵奕对此就没有担心了。
无论找到‘什么样的路’,因为有系统能力的辅助,他都会知道是否‘距离迷宫的出口更近’,他需要的就是其他人,不断提供前进的路。
在做研究的过程中,赵奕对生活和工作质量还是很在意的,他不止是自己在意,也对其他人有同样的要求,因为理论研究很费脑筋,他的要求是每天工作六个小时,一般是上午、下午以及晚上,分别进行两个小时的工作,其他时间都可以自由的休息。
这样有充足的休息,工作效率才是最高的,否则盯着疲惫去做研究,差不多等于是浪费时间。
哪怕每天只工作六个小时,几个人的工作成果还是很高的,只短短一个月时间,他们所做相关数学研究的草稿,都差点堆的到处都是,好在有专人特别帮忙整理记录,才不会出现草稿杂乱无章甚至丢失的情况。
两个月。
赵奕的理论组没有特别的进展,还在继续做数学构架和推导。
其他团队倒是有进展。
反重力团队建造了两个新的装置,都是采用全新的材料以及最高端的高能光束设备,其他相关设备也有了升级,他们还完成了‘可悬浮装置’的设计工作,正准备投入到建造中。
‘可悬浮装置’的动力系统,采用的依旧是传统的重油能源,因为只是做实验所用,会根据悬浮测算的结果,进行一系列相关的评估。
‘可悬浮装置’的设计方面,最主要的不是动力,而是‘平衡系统’,也就是让装置悬浮的过程中,遇到单侧巨大的推力,或者引力分布不均的情况下,依旧能保持整体的平衡。
最开始的设计和飞行器类似,采用加装巨大机翼的模式,来保证整体的平衡性,但很快设计就被否定了,因为机翼的设计没有任何意义,空中堡垒会建造的非常巨大,任何利用风力的方式,都已经不适用了。
后来有专家认为,空中堡垒的运作方式,有点类似于‘空气中的船体’,因为引力大大减小,空气还能形成向上的推力,就可以采用船体的设计方式,把整体设计再最下方,并在下侧边缘装载应急的推进装置,就能最大可能的保证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