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针对每一次实验,也可以代换数据,去进行一定范围的估算。
比如,实验开始前,赵奕对空间压缩倍率的估计是50-150倍之间,并且还有些不确定,通过这次的数据,再进行实验,就可以把预估倍率,缩小到二十以内的范围。
在进行相关参数的技术性研究过程中,赵奕也做另一项技术性工作,就是空间压缩倍率,对粒子造成的影响。
实验中,有一个很神奇的发现是,被高强度z波覆盖后,不同的物质被压缩倍率不同,另外,动物们并没有第一时间死亡。
这似乎是相反的实验结果。
如果不同物质被压缩的倍率不同,那么动物们肯定会第一时间死亡,因为生物体内构造实在太复杂了,不同物质被压缩倍率不同,理论上会让生物直接解体,因为生物不能看做一种物质,而是看做物质的集合体。
实际上,从粒子层面考虑,就不一样了。
如果空间压缩针对不通过的粒子、中子、原子,压缩倍率都是相同的,就可以解释为什么生物不会第一时间死亡,而是按照比例发生了缩小现象。
物质是大量粒子组成的,粒子之间会存在间隙,不同的压缩倍率,也许就是粒子间隙的变化。
那么研究内容就很简单了,就只是就计算空间压缩倍率,和单独粒子被压缩强度之间的关系。
如果扩展到物质被压缩程度,则需要依照实验结论,进行大量的运算、对比。
比如,镍铁合金,在空间压缩五十倍率下,会被压缩多少倍?
在一百五十倍率下,会被压缩多少倍?
相关的研究对于掌握空间压缩技术,并进行相关的应用,是非常非常重要的。
这个研究就需要详细数据了。
赵奕是研究到了这里,才查看起了实验后续报告,报告内容非常复杂,记录的各种材料数据,都有详细的检测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