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有足够强度的材料保证,高温、高辐射、电子风暴等,都是可以得到解决的,最怕的就是物理性干扰,比如突然性的强风暴。
哪怕材料的性能再好,内部承受能力再强,受到强物理性的干扰,装置也肯定会出问题。
赵奕得到了准确数据以后,就开始了详细的计算。
如果是距离太阳表面十万公里,光能强度大概是地球附近的一千五百倍以上,再通过空间能量通路,同面积传递到接收端的大概是七百倍左右,就能最高实现转化七万千瓦的功率?
这当然是不可能的。
不是有多少的太阳能,就能转化多少的功率。
哪怕是使用压缩单晶硅太阳能电池板,转化功率最高也只有百分之四十,高太阳能可以增加厚度,提升一定的转化率,但全部算在一起,最高比现有只提升十倍。
那么和z波卫星的太阳能电池板同面积转化的功率,最高也只能达到一的千千瓦。
“因为是空间能量传输来的光能,可以对电池板的外形进行重新设计,比如螺旋构造,最大程度的上进行吸收,转化率就会大幅提升。”
“最高也许能再提升五倍,达到五千千瓦?”
这只是理论上的数据。
实际上,肯定会存在一定的偏差,最高转化也许只有三千千瓦,甚至两千千瓦。
但是,不管怎么说,哪怕是五千千瓦的数据,和七万千瓦的数据,依旧相差非常的巨大。
另外,他的计算是基于‘和z波卫星太阳能电池板同面积传输’,实际上,发生专门传递能源的卫星,肯定会把传输范围最大化,最少提升个三倍、四倍是很轻松的。
那么就会剩余大量的太阳能,无法被直接传递、使用。
剩下的能源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