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可能引起杂交的动物不能随意混养,如果混养的话需要采取繁殖控制措施,比如长颈鹿可以仅展示雌长颈鹿,参与繁殖的雄长颈鹿隔离于不同亚种的雌性长颈鹿群体外。

否则不同亚种甚至物种的杂交,产生的个体就失去了自然教育和物种保护的意义。

日本猕猴因为每到冬天来临的时候,身上会披满白雪,所以又被叫做“雪猴”,还进化出了集体泡温泉的习性,有着著名的“雪猴泡温泉”的景观。

日本的富津自然公园里面就生活着一群雪猴,但是工作人员有一次发现一些猴子外貌长得不像雪猴,进行基因检测后证明,确实有一部分猴子不是纯种的日本猕猴基因。

调查发现,几年前公园内的一些雪猴跑出去,和园外一些野猴交配,这些野猴是普通猕猴,属于外来入侵物种,一共生下了57只后代。这批杂交的猴子按照日本的环境法,最后都被实施安乐死了。

可能是有些残忍,不过这也是为了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本地物种基因不被污染不得不采取的手段,否则本地物种就会渐渐灭绝。

绿孔雀就是基因污染最知名的受害者之一,现在国内很多动物园的绿孔雀,因为原来没有意识,或多或少就混了点蓝孔雀的基因。

而且随着放生,养殖场孔雀逃逸野外,野外的绿孔雀多半已经是和蓝孔雀杂交的后代,可能以后就见不到中国本土的神鸟绿孔雀了,只剩下外来的蓝孔雀。

各方面有差异的动物混养,可以考虑不占用相同资源的,比如树栖和陆栖的,一个生活在树上一个生活在地上,位于不同的层次,不仅有利于和谐相处,还可以形成立体的展示效果。

或者日行性动物搭配夜行性动物,一个睡觉的时候,另一个开始活跃,这样自然减少了竞争。

还可以考虑体型差异较大的,比如野牛和小型鹿科动物混养,大体型的动物熟悉后一般不会欺凌小体型的,反而是小体型动物可能因为保护领地对大体型动物发起攻击。

再就是避免好斗物种,比如雄斑马性格敏感好斗,而雌斑马性格温顺,那就把雄斑马拉走单独饲养,雌斑马展出或与其他食草动物混养,需要交配的时候再把雄斑马拉来。

灵长类动物最难和其他动物混养,要么热衷于用暴力保护领土,要么出于好奇心没事骚扰其他动物。

比如猕猴和鹿混养,性格顽劣的猴子喜欢骑在温顺的鹿背上把人家当座驾,骑着鹿跑来跑去,没事拉拉尾巴拽拽耳朵。还有些在族群内过得不舒服的猴子,想亲近个母猴要被猴王一顿恐吓,欲望得不到发泄,就可能会对可爱的鹿鹿产生邪念,在鹿背上摩擦摩擦,做一些鬼畜的事情。

当然性情温顺的鹿或许并不介意,这也算是动物之间的另类友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