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人们生态保护的意识,二是当时燕大在修建校园的时候,收集了华北平原范围内的植物和种子,种在校园里面。

今天绿地的样貌仍然是原来的,有这样一个植被的基底,乡土动物可以繁衍,生物多样性很好。

说起来乡土动物,王彦他们最近一段时间,通过红外相机,走访询问等方式对临海的貉做了一个调查,发现貉的分布还真不少,在30个小区里都发现了貉的踪迹。

不过居民们对自己身边的野生动物都不太敏感,很少有注意到的。

有人倒是晚上遛狗的时候发现了貉,狗和貉之间还起了冲突,拍了张照片,不过并不知道是个啥玩意。

现在只是一些偶尔的小摩擦,王彦猜测,再过个五年,貉适应了城市后,可能就会和居民发生普遍的冲突了。

方野道:“这个是我们动物园的职责所在,到时候建个展馆,介绍一下貉这种动物,让市民了解如何与它们相处。”

第506章 修复生态,首先要修复人心

城市动物展区,还有乡土动物展区,目前还处于设想阶段。

不过未来是肯定会有的。

两个展区有相似之处,但是又有所不同。

城市动物展区,主要是展示在城市的空间中,人与动物产生哪些矛盾,如何和谐相处。

而乡土动物展区,则是以临海本地的动物变迁为线索。

曾经有哪些动物生活在临海,现在的状况如何,生存在哪里,数量多少,种群数量在减少还是在增加,如果消失了,是因为什么原因?

让游客了解,环境的破坏和保护,就发生在自己身边的这片土地上,而不是离自己很远的事情。

需要对临海现在的动物分布做一些调查研究,去查找县志,或者询问上了年纪的老人,通过他们的记忆,把动物变迁的线索梳理出来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