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洞也没有完全变成玩乐的地方,尼尔重启的死亡诗社,比基丁老师的死亡诗社更加自由随性一些,查理念着诗吹着萨克斯风。
诺克斯没心情,自打看见喜欢的女神克丽丝和男友抱一起,心情就没有好过。
终于不知道是被查理的萨克斯风感染,还是内心的情感压抑到不行,他冲回去,要给克丽丝打电话。
看见小伙伴追求真爱,尼尔、查理等人喜闻乐见,也一窝蜂地跟随着,最终诺克斯鼓足勇气,约克丽丝在派对上见面。
西方人的三观在此处完全展现了出来,克丽丝有订婚对象,这个时候追人,那不是挖墙脚是什么?在亚洲文化来说被人打死都很正常。
别觉得是死亡诗社觉得是孩子三观还未形成,成年人也如此,说个比较常见的例子,有部电影叫《真爱至上》,是十个爱情故事串联的电影,开头就是爱上了好朋友的妻子怎么办。
男主在一个圣诞夜,用小字板向朋友的妻子表达爱意,最后是一个吻别。
我喜欢你与你无关,所以我就想跟你表个白……
“人生真要及时行乐,现在即便和同学见面,也只是回忆过去,没有当年感觉。”神似哥斯拉的片商说道。
“我认为基丁老师所教的及时行乐,并不是不努力学习,而是思想上的自由突破。”矮胖影评人说。
又是一堂在室外教学的课,自从新老师基丁任职,尼尔班上的英文课快变成体育课。
老师让卡梅伦、皮茨、诺克斯三人在空地走动,不一会旁观的学生们自由地鼓起掌,三人逐渐步调变得整齐划一。
基丁分析,从一开始三人的步调都有自己的个性,卡梅伦是“或许我应该这样,哦我也不知道”,皮茨是不紧不慢,诺克斯则似乎有一个急切的胸臆催促,走得很快。
然后又看着旁边没做示范的学生,“你们的目光在说,我可以走出自己的步调,那么你们想想,为什么鼓掌”。
借用罗伯特弗莱斯德,基丁告诉学生们“一片树林里分出两条路,而我选了人迹更少的一条”,选择让人生不同。
基丁老师说,人的确害怕和别人不同,害怕成为人群中的异类,可也要保持自己的步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