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老师的观点,学生们讨论,没有都认同,有同学提出反对意见。
学生高轩就认为:“未来电影能让观众有嗅觉,我认为是好事,甚至是导演们可用的又一个武器。”
“配音在关键时烘托画面,那么气味也可以,配乐也不是时刻都存在,导演想让观众闻到什么,就能设置什么。”
毫无疑问高轩是获得船长奖后,今年北影毕业,以全额奖学金进入的法影。
有同学立刻反驳:“先生,那么你有没有考虑过血腥味以及腐臭味,会让很多人恶心,电影不是纪录片,不能太写实。”
“我能理解为,你是在责备纪录片太写实吗?”高轩话锋一转:“用最近火爆的《香水》举例,在主角格雷诺耶犯罪时,配乐是圣咏调,也不是悬疑色彩的音乐。”
“如果有特定表达含义,我举一个应用的场地,突出一位嗜血的连环杀人狂,他喜欢血腥味,那么我作为导演要让观众们闻到甘蔗的鲜甜味,观众能更清楚地知晓,为什么嗜血,如果未来电影有嗅觉,我认为会出现配味师。”
学生之间争辩不断,而一旁的沃赞吉教授,压根不制止,很乐意见到学生们争论。
在情绪激动的与人争辩时,会想尽一切打压对方观点,这种状况大脑运转是仅次于遇到生命危险,和媳妇查岗。
急智充分被激发。
大概半小时后,沃赞吉都喝完一杯红茶,他才出言。
“先生们,先调整情绪,关于未来电影嗅觉的话题,我们可以请教专业人士。”沃赞吉故意这么说话。
当学生们还在想专业人士是指谁,是不是什么香水品牌的总设计师时,听到沃赞吉的后半句。
“在四月份,楚舜先生会来巴黎参加法中文化交流论坛,届时我们学院邀请了楚舜先生来学校进行一场演讲。”
此话一出,在场所有学生都激动了,就好像没有男性能够拒绝得了奥特曼,也没有学电影的人能够不崇拜楚舜。
华夏与许多国家都保持着文化交流,而今年的交流论坛更加的官方,参与的有法国的华夏研究学者,以及法文专业的华夏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