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的,也许她是位很有能力的天才科学家,但我觉得我不可能跟她成为朋友。我们甚至没法坐在一起探讨数学问题,因为那可能演变成一场争吵。我怀疑她没有正常与人交流的能力,这大概也是她选择用化名,而不是本名的原因!说实话,我不喜欢她!哪怕她在有才华,我也不愿意跟她成为同事!”
当然,三月论文发表期刊的主编康纳森自然不会被记者们放过。
“其实大家说的都没错。三月教授的确是位极有性格的教授,她的学术能力跟她的性格同样鲜明。不过你知道的,我只是一个期刊主编,我每天的任务只是在无数论文中将其中最优秀的论文挑出来,然后发表在期刊上,至于数学家的性格跟人品其实不在我的考虑之列。”
“当然在这里我也想说两句,虽然她作为审稿人很多时候意见尖锐了些,但是我们之间的邮件沟通还算愉快。她其实也并不像有些教授形容的那样完全不可理喻,我只能说这么多了。起码作为一位数学期刊主编,我很欣赏她。谢谢,我只能说这么多了。”
……
真的,永远不要小看当宣传工具全力启动时的能力。
也就是一天的功夫,全世界几乎所有的科技爱好者都知道了华夏有位女数学家,她用化名发表了一篇论文,得到了包括国外名校教授、国外各大科技公司的追捧。
虽然不同的人给出的评价还是有些差异,但是三月教授的水平却没人质疑。
当这些所有的评价传递到华夏国内,没有任何意外的,在国内默默无闻却被国外交口称赞的三月教授突兀的火了起来。
第215章 压力山大
不管从任何一个角度看,西方媒体这波操作着实是不按套路出牌。
事实上对于掌握了世界最新科学话语权的西方国家来说,很少会将他国一篇论文捧到这种程度。毕竟这些顶级期刊上发表论文最多的还是欧美发达国家的科学家们,同样世界各种顶级科学大奖,也是他们的人拿得最多。所以很少见到西方媒体大肆报道其他国家科学家的成果,更别提还是华夏科学家的成果。
当然,对于西方国家许多人来说,目的也达到了,宁为之前在西方学术圈闯下的赫赫声名已经被三月取代。年轻人总会被充斥着神秘感的人或事吸引注意力,而三月教授几乎满足了许多年轻人的所有期待。
因为学术面的言辞尖锐而导致大家褒贬不一,自己发的论文学术水平极高广受赞誉,据传闻还是用化名发表,不愿意透露真实身份……
所有这一切让给这位三月教授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宁为的学术贡献也很大,而且极为年轻,但起码能他曾抛头露面过,而且网上的信息到处都是,而三月教授就不一样了,几乎在网上找不到她的只字片语,只有流传出不知真伪且言辞犀利的各种点评,在加上许多教授的推波助澜,跟媒体的追捧,已经没有了不火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