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个亿能眉头都不皱一下的撒出去,在成立分社这件事上突然变小气了,多少还是让大家感觉有些不习惯。不过陈典诚的话似乎也没错,毕竟国外土豪多。
很快还所有人举起了手,然后站起来发言。
“我觉得咱们还是要充分利用咱们燕北大学各届在外的校友,既然陈社长你也说了能用宁导的招牌,咱们可以找学校要往届出国校友的通讯录,找那些在国外高校任职的教授们、留学生们来促成这件事。”
陈典诚点了点头,然后做了回应:“嗯,这个意见不错,不过说实话,我们已经实施了。我们已经通过三月系统,给这些年在外的校友群发了邮件,也收到了不少回复,暂时来看效果不算太好。怎么说呢,咱们宁导的招牌在国内那是超级好用的,但是在外头的效果嘛……”
说到这里,陈典诚略显尴尬的摸了摸鼻子,然后笑着说道:“反正不少回馈,都反应在国外竖宁导的牌子,很多事情反而不太好操作。嗯,当然这大概也不是说他们看不起咱们宁导,至于为什么会有这种态度,嗯……我想你们应该懂的……”
宁社的孩子们了然的点了点头。
宁为跟华夏外学界的关系一直不太好并不是什么秘密。
都说科学无国界,但真实情况宁为给大家演绎了,什么叫顺昌逆亡。其实宁为只研究理论那段时间还是两边的关系还是可以的,但当三月智能平台横空出世,宁为开始成立三月奖,d结构开始在芯片领域大展神威开始,两边的关系其实就变得紧张了。
据说很长一段时间国外许多大众社交软件上都把“ng”直接设置成了屏蔽词,把宁为的论文偷偷摸摸的编成教材后,都不带署名的。这些足以说明想在国外用宁为的招牌来建设宁社分社着实不是什么好主意。
“如果这是个长期计划的话,其实我们可以统计校内跟隔壁学校准备留学的一些同学,起码在学校内进行宁社扩招,等他们出去之后可以在其他学校来建立宁社。”
又有人出了主意。
“长期计划是长期计划,但也不能太长期了。建设一个学生社团这种事很考验组织能力跟人格魅力,刚刚出去还人生地不熟的时候,很难说有这种人脉能做这种事情。”
“咱们是不是可以跟一些留学机构合作?”
“我觉得不好……其实很多留学机构很多不太靠谱,重要的是他们要钱的,没钱这些人才不会用心……”
“这件事得有个重点,我觉得宁社现在名声还是很大的,首先还是应该大肆宣传。比如只有一所学校最优秀的学生才能加入宁社,宁社成员在各大企业的认可度有多高!这种宣传工作做好了,在成立各种宁社分社阻力肯定会小很多。”
“这个很有道理,不过海外高校宁社还有一个问题,比如成员管理。如何保证宁社吸纳成员的原则不变味,这是个大问题。万一执行变味了,真正优秀的同学无法吸纳进来,吸纳的都是想来镀层金的水货,那招牌就砸了。”
“我有个想法,能不能用那种逆反的情绪,比如用宁班的b卷,或者其他难度比较高的题目来进行外面的宁社成员考核?分数核对可以远程投放在国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