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红,你肯定看错了,咱们黄原已经好久都没人能在《收获》上发表文章了,怕不是《黄原文艺》吧?”后面有个戴着眼镜文质彬彬的青年随口说道,咦,不对啊,就算卫红刚上班,也不可能把两个字看成四个字吧?难道是那位大家又有新作了?

他赶紧站了起来四处打量,如今文艺青年可是很吃香的称号,那个单位都有那么几个爱读书,爱琢磨写作的中青年,他的目光在沈隆身上一闪而过,他实在没办法将这个揽工汉和能写文章刊登在《收获》上的作家联系到一起。

“喏,你看,就是《收获》。”卫红将汇款单递给他,上面醒目的字样差点闪瞎他的眼睛,这可是收获啊,要是我能在上面发表一篇文章,那红梅还不……这时候,作家同样是一个非常能收获女性景仰的身份。

“还真是,是那位老师来取稿费了?我帮您办!”刘建国赶紧把小姑娘挤到一边,再次搜索起来,可看着外面的人,没那个像作家啊。

“老师不敢当,是我来取稿费了。”沈隆拿出了双水村开的介绍信,身份证要到四年后才开始在一些大城市进行试点,现在全靠介绍信或者户口本来证明自己的身份。

刘建国愣了下才接过介绍信,把上面的名字和汇款单上的名字仔细对照,这才确定面前这个揽工汉真是汇款单的主人。

“孙……孙老师,您这是体验生活去了?”刘建国脑子里转了好几圈,才找出这么个理由来,怪不得人家能在《收获》上发表文章,看人家这体验生活的态度!

“算是吧,能不能麻烦帮我办快点?这都快下班了吧?”沈隆催促道。

“没事儿,没事儿,就算下班了我也得给您办好啊!”刘建国露出笑脸,转头就开始呵斥后面的人,告诉他们不用排队了,今天已经下班了。

“孙老师您稍等下,我去给您倒杯水,马上就给您办好。”虽然看着比自己年轻,但人家都能在《收获》上发表文章了,那就得叫老师啊。

刘建国把自己的杯子用热水洗了好几遍,又从抽屉里拿出自己招待领导的茶叶给沈隆泡上,然后飞快地帮沈隆办好手续,取出三十一张十元大团结,三张女拖拉机手一元和一张纺织厂五毛。

“谢谢!”沈隆接过钞票道了声谢,就见刘建国又拿出一个笔记本递到自己面前,“孙老师,帮我签个名吧!”

第0678章 制砖机

八十年代可以说是作家、诗人们最好的年代,不像前些年会承受高稿酬的批判,也不像之后因为物价上涨而导致生活窘迫,现在相对高昂的稿费和相对低廉的物价可以让他们在国内过上较为舒适的生活。

同时由于高考恢复,带动了人们对知识的崇敬以及对阅读的向往,让作家和诗人们享有较高的社会地位,不管走到那里都会受到数量众多的文艺青年的向往,这时候只要沈隆愿意,他完全可以像高晓松一样,凭着自己的名字还有作品逛遍全国任何一所大学。

到了大学里面,不用自己找住处,就有学生愿意收留他住在自己的宿舍里,有女学生愿意管吃管喝,甚至以身相许;夸张点的说,只要他有这个想法,和顾城一样同时接受多个女性的好意也不是不可能的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