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收钱也就罢了,他们还在检疫的过程中任意凌辱中国人,借机敲诈勒索,可以说是无恶不作,要是能借着这个机会收回港口检疫权,则善莫大焉!”沈隆给伍连德详细说明了港口检疫权的重要性。

“中国必须收回港口检疫权,一是为国人设保障,拒外疫之来侵,谋国民之幸福;二是海口检疫权操纵于无专门学识之外人为最耻……以致吾国为东方病夫;三是检疫费用被外人贪渎;四是海口检疫为国家要政,若归外人包办,徒予外人利益,有害民生,大失国体,应即收回,盖此权为外人主办者,为现世所未见……查今日尚受此奇辱者,只有吾国而已。”伍连德很快总结出这一行为的必要性。

“这件事对那些港口医官是天大的事情,不过对各国使馆来说却是小事,如果是大事,我们想拿回来恐怕不容易,这种小事或许还有可能。”沈隆还是很现实的,类似租借权、采矿权这种大事,依照目前的情况,那是想也不用想。

不过港口检疫权最重要的利益方只是那些港口医官而已,“按照如今国际通行标准,想执行港口检疫权必须要具备以下条件:一有合格之卫生人员,二有合格之消毒器,三有灭鼠器,四有合格之检疫所及隔离所,五有合宜之细菌研究室,六有传染病医院,七有安全自来水,八有传染病统计报告。”

“而如今魔都、厦门、广州等主要港口,从外国留学归来、熟悉西方医学、有能力做检验检疫的医生为数不少,他们完全能代替洋人担负起这个责任来;而我们这次对疫情的成功控制,也证明了这一点!”沈隆说道。

于是沈隆和伍连德一起起草了文书,将这件事详详细细写了上去,拿去交给施肇基,施肇基考虑许久之后,利用会议间隙和各国大使进行了协商,沈隆和伍连德也竭力证明中国的确有这个实力,并利用各个国家之间的矛盾进行分化说服。

结果,等会议结束的时候,这件事儿还真被他们给办成了,伍连德担负起组建中国自己的海港检疫部门的重任,马上高高兴兴地去筹集款项、招收人员,准备从外国人手里收回海港检疫权,沈隆也和他一起制定了这个部门的组织架构、管理条例等等,同时从自己学校、医院里选了几名能力出众的年轻人去帮他。

消息传回京城,正处于风雨飘摇中的朝廷大感振奋,各地的报纸也对此大书特书,说这件事大涨中国人的士气,因此,继在东北获得了万家生佛的称号之后,沈隆和伍连德又有了新的头衔,多家媒体都称呼他二人为民族英雄。

等会议结束,沈隆在东北的事情也干完了,准备返回京城。

第2262章 我大清完啦

离开的当天,火车站挤满了来送行的老百姓,沈隆和伍连德戴着“鼠疫斗士”的徽章向他们挥手告别,说起这个,还有个小小的花絮,为了表彰伍连德和沈隆对东北抗疫的贡献,满清政府原本决定给他俩颁发“鼠疫斗士”的牌匾,让他们可以拿回去挂在家里。

不过沈隆觉得牌匾太大不方便,给锡良建议改成纪念章,于是沈隆和伍连德的团队里,所有人都得到了这样一枚徽章,现在一个个都小心翼翼地佩戴在胸前,只要戴着这种徽章走在东北,到那儿都能收到热情地招待。

当初计划做牌匾的好木头倒是也没浪费,这次会议的主厨是滨江关道膳长、名厨郑兴文,因为菜做得好,所以给他题了一块“滨江膳祖”的牌匾。

郑兴文一生闯荡江湖,结识许多达官显贵和文人墨客,生意应酬难免经常出入酒肆茶楼,不知不觉中痴迷于烹饪技术,每品尝一道新款菜肴,他必去厨房向厨师讨教,直到研究透彻方肯罢休,于是人送绰号“郑一品”,后来,他想方设法进入恭王府学习宫廷菜的烹饪之法。

郑兴文将各种菜系融会贯通,取其精华,日趋完善,并在他自己经营的老厨家真味居饭店不断实践,终于形成自家风味;后来,由于徒弟误将荷包蛋上给太监,砸了饭碗,饭店只好停业,因为太监很忌讳这玩意儿,认为是对他们这些去势阉人的侮辱。

之后郑兴文就到了东北,利用当地盛产的黄蘑、榛蘑、熊、獐、狍、鹿、山鸡、飞龙、野鸭等发明了诸多具有东北特色的名菜,大名鼎鼎锅包肉、京酱肉丝就是他的发明,沈隆在《闯关东》世界里开饭馆的时候,就没少参考他发明的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