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7页

千浮岛大捷后,朝廷又陆续派兵,相继收复了被倭寇占领的安坪岛、津山岛等岛屿,诛杀倭寇上万人,还活捉了好几支倭寇的头领。

及至六月,东南沿海一带海上持续了数十年的倭寇海盗之乱已基本平息。

小支的倭寇闻朝廷军色变,不少人要么潜伏了起来,要么回了倭国。至于本地的小海盗集团,有的金盆洗手藏了起来,有的投降了朝廷,还有的驱船南下,逃离大齐海域,到别处谋生去了。

海上的战事不息,周嘉荣在陆地上也没闲着。

沿海一带不少地方官员、豪绅与海盗有勾连,甚至有些海盗就是他们养的,这些毒瘤不能不除。

将涉案的地方官员和差役通通关入牢中后,他开始着手处理各地的豪绅劣霸,吩咐各地官府严查当地与海盗有勾结的豪绅,此外,还让各地官府贴出告示,若地方官府有包庇疏忽或是借此打击报复造成冤假惨案的,都可到汀州府向太子殿下举报。

若所述之事为实,嘉奖白银十两,若捏造不实谎言诬告他人,罚五个大板。有惩有罚,以避免有些人恶意栽赃诬陷他人,也鼓励广大百姓积极检举漏网之鱼。

于是东南沿海一带开展了轰轰烈烈的举报活动,更甚者还有不少陈年冤假错案的受害者不远几百里跑到求周嘉荣主持公道。

这些事情,周嘉荣调查之后,都交给了朝廷新派到地方的官员处理,即便如此,他也是忙得脚不沾地。

除了地方事务,周嘉荣还在筹备另一件事,便是将织坊向沿海诸府推广开来,不光是汀州府,他还在漳州、延平等府都开设了织坊、绣房,这笔钱从他个人的私库中出,叶和通过来替他全权打理此事。

办织坊、绣坊,周嘉荣一是想赚钱,促进弹幕所说的资本主义发展,二也是希望能够给无处容身的弱女子、孤寡一个容身之处。

东南沿海一带,地势不平,不利于耕种,加之这几十年来的海盗倭寇之患,百姓苦不堪言,不少家庭因为种种原因失去劳动力和土地,生活无以为继,只能卖儿卖女,如果能给这些失地失去家中主要劳动力的家庭一个新的出路,也能让当地更稳定,这样才能才根本上杜绝海盗的诞生。

就像当初的军师家,若是他父亲死后,母亲能出去做工,有一份收入,兴许他们全家的命运都会因此改变。

与此同时,周嘉荣正式下诏,解除沿海诸地的海禁,鼓励各地商贩来往经商,而且在东南沿海设立市舶司,对出海入港的来往船只都征收商业税,以扩大朝廷的税源,增加国库收入。

这连番的改革势必遭到一些守旧大臣的反对,但周嘉荣一意孤行,而且远在汀州府就下了诏令,即便有大臣反对也没办法。他们没法劝周嘉荣改变主意,就找到兴德帝哭诉,说太子不顾祖训,执意开海禁。

可兴德帝床都下不了,吃饭大小便都需要人伺候,他们找兴德帝做主有什么用?

此事只能不了了之。

东南沿海一带由此展开了如火如荼的改革,无数的商人看了潜藏在这其中的巨大商机,纷纷携带各种商品南下,准备出海远销海外,挣取数倍的利润,汀州等诸府宛如百年老树重新焕发新机,到处一片欣欣向荣之景。街道上,外地客商也越来越多,甚至还有一些外貌与齐人大不相同的异族商旅闻讯前来一探究竟。

对于这些异族,若是来做买卖的,不准携带任何武器,可登陆码头,公平交易,但若是心怀不轨,一律抓了砍头。

等夏参将和卜乐成二人领兵回来已是炎炎夏日。

自从成名,在官府挂了号之后,卜乐成已经好些年没有回陆地上了。

再次踏上家乡的土地,看着城内熙熙攘攘的百姓和过往行商,还有各色琳琅满目的商品,酒楼饭馆飘来的香味,卜乐成很是唏嘘,感慨道:“我以为我这辈子都不能回故乡了,不曾想还有这种正大光明走在街上的机会。”

听闻大捷的将军进城,沿路两边挤满了百姓,有些是汀州府本地的,有些是从几十里外、甚至上百里外赶来的百姓。

他们站在道路两旁,有的举着鲜花,有的拿着家里果树上结的果子,还有的拎着老母鸡,来感谢水师清剿海盗倭寇,保一方平安!

对于这种情况,夏参将接受良好,婉拒了大家的好意,笑盈盈地挥手进城。

但卜乐成父子四人的心情就很复杂了,以往他们这些人上岸只能偷偷摸摸,所过之处闻风丧胆,甚至是有百姓拿“海盗来了”吓唬家中不听话的孩子。

可如今百姓却对他们感恩戴德。

这种受人尊敬爱戴的感觉,真的很好。卜乐成脸上露出惭愧的笑容,越发庆幸自己当初接住了朝廷递来的橄榄枝,没有一错再错,错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