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此,能熬过这段经历、折磨,并且还要继续这种不知道还有没有尽头的生活,这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自杀、或者郁郁而终的人不在少数。
林帆见过这个男人,长得挺高瘦,脸颊蜡黄,劳动时在男人堆里,总是比别人慢,也比别人更艰难。
这还是经过几年的适应,刚开始也许更不容易。林帆自己是有劳动经验的,小林帆的身体也是习惯劳动的。可是每次还是觉得辛苦得忍受不下去的感觉。
张福生估计也是差不多的,那也是个半辈子没有干啥累活的人。这样的情况,这孩子怎么可能得到什么好的照顾?连从“宝贝心肝”落到“狗崽子”的境地都没有人陪他度过适应期,可以说是生生的催熟的。
“用篮子带回去,你下次来再送回来。去吧!”又摸摸他的头,林帆从来不会送他回去,他家里没有女人,又是那样的身份,林帆也不想惹麻烦。都一个村的,这孩子不需要人送。
再过一个多月就又要秋收了,日子过得慢,但也挺的,秋收完不久就又要入冬,那时候就是生产期了!冬日坐月子有好有坏,好的地方是,一般那时候没啥活了,一般也是呆炕上,不洗头半月一个月的,感受比大热天的好过很多。但是缺点是,孩子的衣服、尿布之类的不容易洗晒。
林帆感觉村里人好像都开心的不得了,一问才知道,她两天不出门,消息不通。说是有电影公社那边要下乡放电影,大家开心的互相转告。
这时候,电影是个神的东西,即使播放的不是新影片,而是看过不下几次,连里面的台词情节都熟得不行了,还是爱看,可能是娱乐太匮乏。城里是有电影院的,可是那是要收费的,也不是每天都有放映。
这也是农村所羡慕、渴求的,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就有了下乡放电影的政策,用上面的话说,这可是给了农村父老乡浓浓的关怀,给劳苦大众送去安慰。
这种事可不是时时都有的,一年一个村子一次,有的两年才放一次的。一般如果听说哪里的村子有放,那么外村,好多人即使晚上赶路也要结伴去看的。看的还是自己以前看过的旧片子。
这是时代的特色,别的时候没可能发生。对于外面的世界的一种渴望,通过电影来“了解”。
“娘,娘,点煮饭,我要早点吃去看电影。”大虎急吼吼的从外面冲进来。
“你要死了,急什么急。”
“吃完了早点去抢座。”大虎一点不怕他娘,反正有他奶在呢。
“整天跑得没影,伺候老的,还伺候小的,就没人知道我的苦。真是同人不同命。”作为大儿媳,老人跟他们生活,好处有,可同样需要承担的也不少,还要在婆婆的眼下生活,这使得原来为每月有五元补贴的兴奋感减少不少。
反过来说,当初看着得罪娘家,又得罪婆婆的林帆,以为她会生活在水深火热之,被丈夫厌弃。没想到人家该干嘛干嘛,生活比谁都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