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五十六章 康国公被捕入牢

“夫君,为什么大明军还不到撒马尔罕呢?”阿史那仪问出了自己一直想问的问题,对于突厥特勤阿史那合霍的女儿,阿史那仪小时候不懂,为何要学汉学。

在小时候,阿史那仪的爷爷,就一直在说,大明要过来了,会给她讲当年大唐的昭武九姓,诉说当年的西域都督府,乃是波斯都护府的往事。

阿史那合霍作为特勤,也时常对着东边看,在他们看来,大明和大唐应当是一样的,在鼎盛的时候,必然会重开西域。

突厥人,尤其是当年昭武九姓的突厥人,他们的文化,和主张沙里亚法的乌兹人、波斯人、回回人都是格格不入的。

仅仅从名字的命名方式上,就有很大的差别。

阿史那仪和阿史那合霍,他们的姓氏在前不在后,他们的名字里没有夹杂那么多奇奇怪怪,诸如石头、树木、真义等等奇怪的词汇。

口口相传的故事随着老人们一代代的死去,最后故事都会变了模样,直到最后,这些故事再没人想起。

王复的神情变得复杂,阿史那仪问的是为什么大明仍然没有重开西域,而不是问大明什么时候重开西域。

阿史那仪这个问题,似乎在问,汉室江山,是什么时候开始失去了开拓性一样。

在阿史那氏这些突厥人心里,大明大概是不会来到撒马尔罕了,更不会王化这里,因为汉人很久很久没有再次开拓到了西域来了。

王复颇为无奈的说道:“其实理由很简单,就三个,第一个是念经,第二个是收租,第三个是放印子钱。”

阿史那仪不懂,她颇为惊讶的问道:“汉人也有很多人念经书吗?不是说士大夫们总是念叨子不语怪力乱神吗?”

王复满是笑意的说道:“士大夫们念的不是佛经,是儒经,就是你那句,子不语怪力乱神,就是念经。”

“因为崇古法三代的原因,两千多年前的儒经,已经不适合当下大明,但是士大夫们依旧抱着早就应该入土的儒经不撒手。”

“解决不了问题,还天天念,佛祖又不会超度无缘人,幸好大明现在念起了真武大帝的经,目前来看,这经还是能念很久的。”

王复尽量用阿史那仪能够听懂的话解释,因为念经在西域广泛存在。

比如大唐一生之敌吐蕃王朝,雪域帝国,重骑所向披靡,曾经的吐蕃王朝可是攻破了长安!

思路客

唐代宗广德元年,安史之乱之后不久,国力空虚、新帝登基,没有什么威望,长安城里的权力正在交割的时候,吐蕃兴兵二十万攻破了大震关,接连攻破兰、廓、河、鄯、桃、岷、秦、成、渭等州,又拿下了河西、陇右等地,最终攻破长安。

吐蕃军士剽掠长安府库市里,焚闾舍,长安中萧然一空,又掠城中士、女、百工,整众归国。

唐代宗启用了老将郭子仪,时年六十七岁的郭子仪宝刀未老,再次收复了长安,废掉了吐蕃立的伪帝李承宏,迎回了唐代宗。

吐蕃王朝为何没落,至今也无法再逞凶西域呢?

念经。

学习回回人搞政务、宗教一体,将政务官、事务官和宗教粘合在一起,进而形成了农奴制,最终自废武功,再无横行西域之能。

吐蕃念的是佛经,大明念的是儒经,曾经横行一时的金帐汗国、帖木儿汗国、东察合台汗国念的是可兰经。

只要开始念经,喋喋不休,就会陷入辩经的死循环中。

阿史那仪听懂了这个念经的具体含义,她满是好奇的问道:“那收租呢?”

王复想了想说道:“收租就简单了,你比如说,你家放牧的羊,宰杀的时候,我作为特勤、鄂托克、台吉要拿走三分之二,你会愿意吗?”

“自然是不乐意的。”阿史那仪勐地摇头说道,三分之二,就是拿走羊粪,阿史那仪都要思考一下,是否要拔刀相向。

这也是康国诸多势要们支持王复的原因,再过去,想收租,只能靠抢,大部族抢小部族,小部族抢小户。

但是王复来了之后,势要们不用抢,能拿到比过去更多的藁税,他们自然支持。

王复笑着继续问道:“但是特勤、鄂托克、台吉们手里有弓弩长短兵,而你手无寸铁,你给还是不给呢?”

阿史那仪疑惑的说道:“为了活命还是要给的,不过,这不是抢劫吗?大明作为天朝上国,礼仪之邦,也会允许抢劫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