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昭进了生意下处至今往里面走,说是找人,果然一下子就找到了。还是个熟人呢。
居然是张绪。小时候有点小冲突,长大了在老家又见过一次的那位。
再度见面,所谓一回生二回熟,现在三回真成了老相识了。而张绪的巴结讨好已经不需要任何心理建设,熟极而流了。
“公子,可把你盼来了。您不来,小人一夜一夜不能合眼……”
汤昭笑了笑,道:“辛苦啦。他们还在吗?”
张绪道:“可说您来的不巧……”
汤昭一震,暗道:莫非好事多磨?又不能见面?
张绪已经继续道:“今天他们没出摊,应堂会去了。就是北城车老爷家的堂会。” 咦,隋家班都能应堂会啦?
虽然这么说有点抱歉,但汤昭记得隋家班的水准就挺一般的。并不是汤昭如今有了实力看不上那些江湖把戏了,其实他小的时候就有所感觉。
当初他们走江湖时就是去庙会、社戏、赶大集,顶天去县城撂地,都很少有进大城市的机会,更别说出堂会了,堪称“郊县天王”。
乡下大集上卖艺才挣几个钱?为什么不接挣钱最多的堂会啊,难道是不想吗?
没人请呗。
当然也是杂耍本来就难登大雅之堂,大户人家的堂会都叫唱大戏的,唱鼓曲儿的,最差也得是抖空竹、顶大缸的。什么时候要耍花枪的了?如今还能立得住的大户人家,哪个没有自家的真功夫,疯了么要看街上的假把式?
在汤昭想来,在这么热闹的地段,隋家班的生意也不一定是好的。听说隋家班能够在这种大城接到堂会这种大活,汤昭还挺诧异的。
张绪他们这两天没闲着,基本上把隋家班的底子摸清楚了,当即对答道:“隋家班这两年走运,傍上了一个唱鼓书的红角儿。那妞儿……”
他张了张口,想起汤昭身份不同,不敢言语粗鄙,道:“那唱鼓书的唱的好,长得也好。因此能火穴大转,听说这两年他们很是挣了些钱,除了偶尔走走软绳,也不耍大枪了,那老头儿就给那角儿拉弦儿,他们家那女儿还有收养的一个丫头都跟着学唱鼓书,现在那大姑娘已经能唱小段儿了。这回那车老爷家里给少爷庆生,就请了那个鼓妞儿,出手也是很阔绰呢。”
汤昭听了很是欣慰,虽然无论隋家班过的好与不好,汤昭既然来了总能改变他们的命运,但听到故人这几年变得更好心里也是开心的。他想隋家人都是好人,好人过得好那不是好事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