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就是观众笑的情绪波动规律,一个大包袱抖出来以后,观众的反应当然是大笑,或者持续三秒,或者持续五秒,随之而来的就是进入仿佛是手艺活之后的贤者时间,一切的笑果重新归零。
然后紧接着就需要喜剧演员再重头开始铺垫、小包袱、更好的大包袱、一直到最后的最终高潮点。
如果是一个整段全部都是喜剧的高质量小品、相声,那么开口你拿出五六十分的小包袱,中间拿出来七八十分的大包袱,最后高潮让全场观众满堂彩,你可能就得拿出来九十分以上堪称完美的包袱。
说的似乎是很简单的样子,但是做起来却是格外的艰难,往上倒一倒能够让人全程笑的,也就是朱佩斯、陈时茂、赵文蓉、黑土大叔、单口大王刘宝瑞、侯宝霖、马集等等喜剧大师几个经典作品而已,普通的作品都达不到这样的要求。
这也是为什么像一些全程喜剧的小品,又或者一部分的相声,到了一开始,到了中间大家笑的很开心,感觉很有意思,结果到了相声最后的一个底,可能就是一个没那么出彩的包袱,甚至有的观众都还没怎么笑呢就结束鞠躬下台了。
这就是因为大部分的相声演员,仅仅是能保证前半段的包袱笑果,把这个气氛炒到顶点。
然而到了最后的结局,因为剧本的原因,或者因为功力的原因,没办法层层递进拿出比之前更完美的包袱了,那最后就只能一下子松了气,给观众留下来一种虎头蛇尾的感觉。
而喜头悲尾不一样,人家前半段也是按照喜剧的流程走,包袱从五六十分,到七十分,到八十分,一直到最后快结局了,人家拿不出九十分以上的高潮没关系,他不喜剧了,他直接切换成一个煽情的结局。
诶!这一下子就省去了因为自己实力不济,可能会出现虎头蛇尾的情况了,甚至还因为有反转,有煽情更容易让观众记住,更容易让观众记忆深刻。
所以说喜头悲尾,其实上算是好喜剧节目道路上的一种捷径,一种套路。
而现实不管是什么行业都是这样的,既然说这个行业里边有人找到了一个要求更低,就能做出好节目作品的套路和捷径,那么大家自然是争相去模仿,争相去这么做。
所以说,其实不少喜剧迷一开始看一些喜头悲尾的小品其实是感官不错的,只不过是后来这样的越来越多,越来越多。
一直到最后看小品全都是这样的了,这才慢慢的开始审美疲劳吐槽,现在的小品全部是喜头悲尾,全部是喜头悲尾,你们就不能演两个让观众全场笑的好节目吗?
其实这个可能还真的不是他们不愿意去演,不想去演,谁都愿意演观众喜欢的节目,他们也不是傻子,专门和观众对着干。
但是没办法,因为他们的实力就到这一步,确实是没办法做出来,让观众全场都能哈哈大笑的好节目。
所以即使知道观众要骂,他们还是会延误这种风格,因为可能他们头铁,真的来一个全程追求喜剧虎头蛇尾结局尴尬的节目,可能最后被观众们骂的比现在还得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