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的老百姓你给他唱段昆曲,一来听不懂,二来人家也没兴趣听的,所以对这类人来说,艺人想要卖钱演的东西就得追求个短平快,别管是包袱还是表演技巧都是追求更快更炸的东西。
正因为有这个前提,相声才会有不少的荤段子,京剧才会有粉戏、武生、武丑卖力气的绝活。
别管是什么地方的什么曲艺,他的文化内容和档次高与低并不归从艺者管,而管民众和市场的素质、审美、思想程度来管的。
民众和市场的程度高,艺术就要高,民众和市场的程度低,艺术就要低,艺术只有适应当时的市场才能活,否则就是被淘汰的命。
曾经古代大家主流思想是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都追求天涯流水觅知音,所以高雅的昆曲火。
而后来随着这种思想发生转变,更加通俗的京剧取代了昆曲成为了戏曲主流,昆曲依旧没有太多变通所以自然而然就被淘汰了。
曾经的天桥相声,下九流的玩意儿、平地抠饼,对面拿贼,面对着身边的环境,荤段子、伦理梗自然是不少。
只不过是后来民众的文化素质提升,对于艺术的文化底蕴、档次审美也提高了。
到了建国,大家开始转变为正能量、歌颂祖国、赞扬现代新生活的新思想,于是相声积极改革,靠着歌颂和讽刺主题站上了新的舞台,马老、姜公公也逐渐崛起可谓是炙手可热。
而后来到了现代,民众和市场再次转变,于是郭桃儿德芸社小剧场的通俗相声最终成为了大流。
姜土申推崇的“笑中带泪”的相声,如果说放以前的时代,那是一点毛病没有啊!而且年轻的姜土申也可以驾驭得住。
就像是把郭桃儿于千的演出节目,如果放以前去演可能还真的闹不过姜公公。
而现在的“笑中带泪”大家也不是不能接受,只不过现代人们追求的“笑中带泪”层次更加的高级已经是姜公公所达不到的了,与其看低级的“笑中带泪”强行煽情尴尬,还不如单纯的追求“哈哈大笑”来的痛快。
“笑中带泪”不是不能玩,也不是就代表没人看,相反“笑中带泪”的喜剧难度普遍反而还要更高上一些。
而这次的宋晓宝,就是勇敢的抛弃了自己这行当最擅长的“包袱,抛弃了最熟练的炸舞台的“绝活”,连台词都全部舍弃。
只用道具和表演,不到十分钟的时间,将一对儿青梅竹马从小到大从友情到爱情,从相濡以沫到慢慢衰老的两人一辈子的悲欢离合汇聚在了一个小小的舞台上,绝对堪称是十分高级的“笑中带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