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情节是魏家的老族长特地强调过,一定一定不能漏掉的。一来这也是事实 ,没什么不能说的。二来,也是给大家看看他们老魏家对亲家的有情有义。
当然,最主要的目的么,还是为了埋汰周万程:周大生家一共能有多少银子啊,又能给你多少?为了几两银子就把良心都卖了,丢不丢人!
虽然这个数目没提,但说明,周大生家在周安三岁那年,积蓄已经清零,还有了一定的外债。再后来,周安他娘去世,丧葬也需要花钱,这又是一笔钱。借没借债就不知道了。
再看周家的收入来源,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靠周大生在镇上做工,一月一两多银子,二么,就是家里的十亩地的出息了。
而这两项的收入基本上也是有数的。
马氏进门前,周大生的积蓄多半不会超过三十两。而马氏进门,娶媳妇又是一笔花费,当然,一般农村续娶,聘礼有的给的多,有的给的少,可看马氏现在的派头,当时的聘礼再加上办喜事张罗酒席,总共花费应该不会低于二十两银子吧?
这样下来,周大生的积蓄最多就剩十两了。
马氏进门后,又没下过地,家里还多了两张嘴,这挑费就更大了。再加上马氏带来的儿子(杨则文的名字他没记住)上学,这束脩,笔墨纸砚的又是一项花费。他估摸着,周家一年能存下五两银子就不错了,两年就是十两。
也就是说,周家总共的积蓄,差不多估计也就二十两左右。就算这些银钱全捏在马氏手里,又能给周家族长多少?总不能几两银子就收买一个族长吧?族长没这么不值钱。
因此,这一个可能,就被他华丽丽的排除了。
(→喂,王大户,别拿五两不当钱啊!)
当然,王大户觉得,其实还有一个可能,就是马氏抓到了族长什么把柄。评书也说了,马氏嫁进来后,连地都没下过,估计平时就呆在家里,能见到族长的机会应该都不多。为一个没血缘的孩子打压族中的孩子,还给这个没血缘的孩子上族谱,不管族人明面上反应如何,这事儿都是犯了众怒的。
能被要挟到要做犯众怒的事儿,想必这把柄肯定不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