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5页

两相对比,后世的营商环境真的比这好多了,只要合法合规,要办什么几乎是跑两趟就能落实,更别说有的城市还推出“只跑一趟”的规定,要是有遗漏的材料,留个邮箱发过去补齐就行……卫孟喜开始怀念三十年后了。

黎安华觑着老板脸色,小声道:“这个罗副局长,或许老板也见过。”

卫孟喜一愣,她要是见过的话,应该有印象才对。

“他是屿罗村出来的。”

卫孟喜恍然大悟,屿罗村,那还真可能是见过面的。

第134章

卫孟喜没想到, 这事绕来绕去,又回到了屿罗村。

准确来说,屿罗村其实并不是单独一个村子, 而是附近四五个小村子在搬迁到山脚下之后, 重新合并之后的新村子,相当于后世的一个街道办事处一样的级别。

当年那些深居山中的村民们, 按照政策搬迁到山脚,政府不仅给盖安置房,给了不菲的安置费,还有很多优待。

譬如, 一般的安置房, 是只安置人口的,可屿罗村不一样,不仅给盖了人住的房子, 就连牲口家禽的也有,就连不养猪养鸡的人家, 也盖上了崭新的三四十个平米的鸡圈猪圈狗舍啥的!

跟普通农村只能盖土坯的不一样, 人屿罗村还是用红砖砌的, 上面搭上很罕见的石棉瓦, 住人都绰绰有余, 那待遇可见有多好。

跟人家这样的居住条件比起来, 以前的金水煤矿的煤嫂们, 那真是连屿罗村的牲口都不如, 一家七口住的还没人家几只鸡住的宽敞。

卫孟喜曾经了解过,这个村子之所以能得到这么多优待, 其实就是跟里面出了个当官的后生有关, 说的是这个后生虽然跳出农门了, 但吃水不忘挖井人,村里但凡有什么事只要找到他,他都能想办法给你办成。

卫孟喜当时还觉着,这人倒是很讲人情味,可后来自己准备把山泉水用于湖心岛饭店饮用的时候,她遇到的第一个拦路虎就是这个“好后生”。

当时,她一直以为山泉水是公共资源,不是谁家或者哪个村的,所以她计划的是,接一根水管进厨房,这样随时想用就能用,毕竟,屿罗村的村民可是直接来洗脚喂牲口的,自己只是用来饮用,也不算浪费。

可谁知刚要接水管呢,就有村民阻拦,说这是他们村的饮用水源,商用必须交水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