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要严谨,每个步骤都不能太快。
王齐两口子也一起看了留影,一团乌漆嘛黑,除了空中的星星,什么也看不到。
手头剩下的飞行器还要进行临时改装,加灯,重新设定线路和推力及矢量。
第二批的五架情况稍好一点,有两架回来。
到这里基本可以确定,基于卡洛琳-拉瓦公式衍生的科学院魔法体系,以及来自矿下超古代着陆器动力,组合而成的飞行器都能用,流放地土著魔法不行,也可能是效率不对,导致了飞行偏差。
动力方面,除了来自着陆器的“矢量发生”,科学院体系和土著体系自己的动力都没飞回来。
有了模板,接下来前期实验才有头绪。
把剩余的飞行器拉走进行改装,加急再采购一批新的,现场的实验人员则连续不断的开会,修改实验方案。
测试工作中断两天,再次启动。
之所以只有两天,因为飞行器里本来就还有科学院加矢量发生动力的组合,送出去仅仅是调整尺寸和重心,便于搭载实验模块。
这天又损失了几台飞行器,原因是再低的重力还是有重力影响,而为了搭载各种不同的实验对象,每次出发前都需要计算,没有大规模计算机支持,总有出错的时候。
偶发的损失,靠着后续陆续送来的飞行器,对整体工作影响有限,因为其他部门也需要时间来推进工作。
与第一期实验联系最紧密的部门,是宇航服组。
与计划一样,根据实地地来的结果,他们组织现场进行维生系统再配置。
这里主要解决的问题,是摆脱纯机械系统后,宇航服整体能量密度有了数量级的提升。能量够多,不管是热管理,还是用魔法净化气体,都会从容许多。
相比起来,材料科的工作就和现场无关了,因为重做一套宇航服,或调整某个手持设备的用料,不是十天半个月能完成的。
工作推进到第八天,宇航服已经完成模块调整和基本测试,但因为传送门会切断绳索,宇航服无法进行无人测试,必须直接上人。
宇航服上现在有矢量推力模块,但这个版本推力很小,难以进行地面训练,两名预备宇航员通过飞机抛物线式的零重力模拟,总共也只进行了两百秒左右的适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