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航员进入传送门之后进行计时,参考飞行器测试的往返时间,传送门本身还有一定的时间损耗,三十秒的任务,大概八十秒左右宇航员才能回来。
然而实际操作中,宇航员虽然没出意外,回到这方仍然用了近两百秒,再多一点时间,大家就要准备推二号宇航员上去了。
一堆人七手八脚上去帮宇航员脱离宇航服,拉到旁边休息,检查身体。
王国在医学方面几乎没有官方层面的投入,在小熊城的建设中,才开始有社区诊所的正式发展。靠着灾二代们的传承,大家还是知道测血压心率之类的简单体检,加上本地的草药学、魔药学知识,宇航员在训练期的长期配合,也算是“熟知对象”,体检没有弄得特别麻烦。
体检休息,缓了二十几分钟,指挥部的人才上去问问题。
肉眼识别的信息量,比那些完全没有智能化支持的东西强太多了。
这部分信息在一大堆研究人员的协助下,结合无人采集的部分,有效总结出任务现场的情况。
目标天体的直径约六百公里,不受恒星光直射,不开灯的情况下,几乎是漆黑一团。
之所以只是几乎,因为没有大气的环境下,星空里的星星更亮,而且目标点的位置,应该就是两颗恒星间的中继点,因此目视也能看到有两颗星亮度特别高。漫天星光,也让目标星有一圈很淡的光轮廓
传送门在对面的位置,实际是环绕轨道上,与地面距离五百米。
五百米在大气内,对照明设备是个非常遥远的距离,不过在现场,却能照亮很大一片区域,足以让宇航员接收到一些地形信息。
从各企业调来的化工与材料专家,通过宇航员给出的信息判断,地面会影响到行动的,主要是氮冰。
其实以现在的工业条件,没有人实际见过氮冰,不过现场观察到的冰区很大,从其中能分辨出氮冰。
零下两百度左右的基本环境下,绝大多数能被引力留下的常温非固态物质都会冻结成固态,其中常温为气态的物质因沸点更低、比热容较小,受到如小陨石撞击等事件影响,会更多更快的变成气体挥发,再次降温后这些气体又会比水更慢冻结,没有气压不会形成雨水,而是直接降雪,因此气体形成的冰、雪,会位于地形上方,在海拔较高的区域分布更密集。
这些氮冰为主的地区,在后续任务中需要规避,避免小范围气化引起麻烦和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