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错在哪儿了?
裴瑾想了想才道:“你并不是个例,这种现象其实广泛存在,不局限于性别、年龄、职业和事件。”
“什么意思?”
“简单举几个例子,两个学生打架,甲说他先打我的,然后就会被问,为什么人家不打别人,偏偏要打你呢,你肯定做了什么;嫌疑人杀了好多人,就会有人说,他也是逼不得已,家里太穷,或者是童年有阴影,亦或者是受了情伤,总之是万不得已出此下策,而受害者呢?”
裴瑾慢条斯理地说,“那就多了,比如激情杀人,那么就会说受害者‘为什么不忍一忍’,‘说话太难听了是个人都忍不了’,如果是强奸案,‘为什么走夜路’、“肯定是穿得太少了”、‘平日里为人放荡不检点’……还要我继续说吗?”
鱼丽默默摇了摇头。
“这都是一个套路,无风不起浪、一个巴掌拍不响、苍蝇不叮无缝蛋,选一个你喜欢的用吧。”
鱼丽不解:“为什么要这样说?”
这个问题裴瑾思考了一会儿才回答:“我猜……可能是一个安全距离吧,比如强奸案里,走夜路、坐黑车、穿短裤这样的行为有很明确的指向性,当把罪责归咎到这些问题上时,他们会产生‘只要我不走夜路/坐黑车/穿短裤就不会遇见不幸’的想法,他们由此得到安全感。”
“那事实上呢?”
裴瑾无奈极了:“你是让我抢周世文的活儿来干吗?我怎么知道嫌疑人怎么挑选受害者。”
“你说说嘛,我想听。”
“好吧,我觉得这种想法过于片面了,”裴瑾托着腮,“衣着暴露的女性观念更开放,也就是说,事发后极有可能选择报警,现代取证那么方便,被抓的可能性很高,但在辩护的过程中,会出现刚才说过的问题,但这是舆论方面了,该判刑还是会判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