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6页

这件事情就这么谈论过了,宪宗皇帝却依然将奏折留中不发,秉笔太监也不敢轻易打探皇爷的心思。

就连怀恩太监也禁闭嘴巴。

朝中有人听闻后,也起了思量,到底是立太子,还是不立啊?

可柏珍等不得了,终于在这一日,刚上朝不久,就有人站了出来,开口就是“储君”的大事。

而礼部左侍郎刘吉,也开口谈论此事。

如果吴有为在这里,就能见到这位“刘棉花”的真人了。

明代弹劾成风,言官也喜欢管闲事,刘吉这种人自然成为了言官们的主要攻击对象,可这位仁兄心理承受力好,言官说了什么权当没有听见,所以江湖朋友送他一一个雅号“刘棉花”。

何意?棉花者,不怕弹也!

这位官至大学士、内阁首辅(宰相)的仁兄,他尸位素餐,精于营私,因此屡遭谏官弹劾。但他靠逢迎皇帝、勾结宦官,排挤打击弹劾他的人,得以在内阁任职十八年。其时曹御史及欧阳旦等一批人,不断弹劾他,但刘吉的官却越做越大,人们奈他不得,这说明了明朝的吏治已经糟透了。当时由于明宪宗经常不理朝政,所以内阁中另一位叫刘翊的老兄,基本上也是每天混日子。

至于下面的六部尚书,每日也是坐在衙门里喝茶聊天,啥事也不干,所以当时人们说内阁三成员(万安、刘吉、刘诩)是“纸糊三阁老”,说六部尚书是“泥塑六尚书”。如今的刘吉还不是那个刘棉花,而是想投机取巧的礼部左侍郎,他是最后一个站出来的人,抱着笏板开始滔滔不绝的发言。宪宗皇帝看着下面的朝臣,一个个慷慨激昂,却想起了后宫的万妃。

今天早上上朝前,贞儿还说等他回来,给他做他喜欢吃的清凉糕,这天气越来越热了,眼看着就要到“天贶节”了,就可以吃过水面条了。

因农历六月,正值盛夏,烈日酷暑,宫中这时的饮食主要以制作尝新解暑避热的食品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