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61页

再说,朝中的鸿胪寺里头的确通译很多,可精通的无非是一些近国的语言,稍微远一点的都没有。

《明史》之中《职官志三》:“鸿胪掌朝会、宾客、吉凶仪礼之事。凡国家大典礼、郊庙、祭祀、朝会、宴飨、经筵、册封、进历、进春、传制、奏捷、各供其事。

其实就是负责外吏朝觐,诸蕃入贡,与夫百官使臣之复命、谢思,若见若辞者,并鸿胪引奏。

岁正旦、上元、重午、重九 皆赞百官行礼。”

鸿胪寺,明初置卿一人,少卿一人,丞、主簿各一人。

卿掌四夷朝贡、宴劳、给赐、送迎之事,及国之凶仪、中都祠庙、道释籍帐除附之禁令,少卿为之贰,丞参领之。

凡四夷君长、使价朝见,辨其等位,以宾礼待之,授以馆舍而颁其见辞、赐予、宴设之式,戒有司先期办具;有贡物,则具其数报四方馆,引见以进。

诸蕃封册,即行其礼命。若崇义公承袭,则辨其嫡庶,具名上尚书省。其周嵩、庆、懿陵庙,命官以时致享,若凶仪之节,宗室以服,臣僚以品,辨其丧纪而诏奠临赙赠之制。

礼仪成服,则卿掌赞导之仪,葬则预戒有司具卤簿仪物。分案四,置吏九。其官属十有二:往来国信所,掌大辽使介交聘之事。

所以这个地方出来的通译都很厉害,只是再厉害,也有一定的局限性,一个地方的语言,是很难掌握甚至是精通的,这个时候不是后世,通用语并没有,全体通用的语言 根本没有。

现代社会,只有大国,才能掌握话语权。

而在古代,只有大国,才有话语权,这个话语权,就是最普通的话语权,谁的国大,谁的话,就是附近最流行的话。

吴有为摸了摸下巴:有了汉语拼音,以后可以弄个汉语四级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