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受命大臣,楚道石此时已经成为皇室大臣名义上的领袖,国家的柱石,他的命令,白清羽也不敢公然违抗。
处罚公山虚的幕后原因应该是相当复杂,后人已经难以窥测当年那个波诡云谲的天启政局,也无法还原历史真相。作为承认白清羽身份的受命大臣,楚道石此时已经被当然的看作一个“帝党”,而且是帝党的头子之一,可他为什么要在这个关键的时刻刻意把同为帝党而且是“精锐中的精锐”公山虚“藏”了起来?
可能的原因包括:
其一,楚道石认为这个辰月教出身的年轻人如果骤然踏上政治舞台,会暴露身份;
其二,以公山虚和狮牙会这帮年轻人的性格和野心,他们会借着政变成功的气势彻底颠覆天启的政局,从而遭到朝野敌对政治力量的集体反扑。所以楚道石要削弱他们的力量,警示他们不能妄动;
其三,出于其他未知的原因,楚道石认为时机未到,三年之后才是公山虚正式登上帝都舞台的时候。
可没了公山虚,白清羽起家的队伍就只剩下些没见过真正皇家体面的浑小子了。人材不够是一方面,另一方面,这位新帝登基,手里却没有任何施政纲领。得位之前,蔷薇党全员压上,所有精力都投入了帝都武装政变的伟大计划中去,等到白清羽坐在了太清宫的宝座上,才发觉他要握的根本不是指挥千军万马的利剑,而是一支写诏书的笔。
有史料证明,白清羽的字非常难看,是皇子中风雅最逊的一人,毕生都很讨厌手写诏书,口拟也很不情愿。《胤末纪事》中还存有据说是白清羽当年写给苏瑾深的一份诏书,作为皇帝来看,确实是粗陋无文的:
“瑾深:
你奏的事情我已经知道,此人不过依靠家荫得了这个官位,除了姓氏,就是头猪了。但你也不可不防他,他是水磨的鹅卵石,官场老贼头,滑得抓不住把柄,你言语里可不要中他的圈套,切切。”
但是他此时不得不立即着手案头工作,准备颁布新的政令,签署堆积如山的文牍,并且尽量表现得稳重可靠一些,因为除了他的狮牙会死党,满朝文武都以戒备和质疑的目光看着这个新皇帝,等他建立威仪或者犯下错误。
以胤武帝的脾气,他大概也想到过直接把世家力量踢翻,立刻建立自己的独裁统治。但他忽然发现手里的筹码少得可怜,他这个武装政变上台的皇帝手里,甚至没有军事威慑的力量。
当时帝都的皇室兵力构成是这样的:虎贲郎、缇骑郎、金吾卫、羽林天军、京尉。
白徵明对于自己的十三子也许说不上很好,不过最后终于还是把虎贲郎这支精锐力量交给了儿子。可惜,人数很少。白清羽自己想尽办法用尽手段,算是把自己的力量深深扎进了金吾卫中。以狮牙会骨干为首,五千人的金吾卫,在白清羽登基之前,已经完全地倒向了他。
可羽林天军和京尉都不在白清羽的控制中,帝都重臣“九门司隶指挥使”牢牢地把持着京尉这支治安力量,羽林天军的调动则需要以皇帝的兵符配合羽林将军的兵符,白清羽手里只有半边兵符,光禄卿掌握的五百缇骑郎,这支力量原本依附于朱王,在太清宫事变的时候作为白清羽的对手登场,在事后白清羽自然对它进行了大规模的整肃,刻意弱化,新组建的缇骑郎战斗力低下,指挥无力,但是白清羽无法更换光禄卿,这样缇骑郎便仍旧不被他掌控。
白清羽手中的,只有虎贲郎和金吾卫这两支,加起来不足六千人的队伍。而有着三万精锐的皇室武装力量核心——羽林天军——仍被宗祠党控制着,非帝都有外敌入侵,皇帝也无法调动。
英雄在于“隐忍”二字,白清羽大概也是明白这个道理的,所以他非常识时务地选择当了一个乖乖的年轻皇帝。所以在即位的第一年里,白清羽还算是沿袭了他父亲的治国纲领,虽然在朝堂上和宗祠党有些小摩擦,不过还能维护臣子尽忠皇帝,皇帝关爱臣子这样一个帝王家的体面。
但是很快,这个不安分的皇帝就把尾巴悄悄地翘了起来。
北征之路
白清羽想北征,他毕生都在想着这件事,“北征”会带来什么样的结果白清羽本人也未必完全知道,可是这两个字所代表的荣誉、利益以及对少年阴影的复仇无时不刻不在激励着白清羽,对于武帝而言,这似乎比当皇帝更加重要。跟其他皇帝的对外征伐不同,多数皇帝是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而讨伐,而白清羽则是为了讨伐而当皇帝。
所以很显然,当个被宗祠党欣赏的“乖巧皇帝”跟他的目标完全背道而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