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肃赶忙拱手:“陛下,臣实在是”
不等鲁肃说完,刘辨当即摆手打断:“子敬,农事乃国之根本,但它充其量只能让百姓吃饱饭,而想让百姓富足起来,必须要重商政。”
“当然!”
刘辨强调道:“朕不会让你亲自下场,去负责组建商队啊什么的,这样没有意义,你鲁肃的本事,不必做此等事情。”
“朕要你做的,是要用办法,把朝廷生产的东西,让商贾们把它们卖出去,让货物尽可能快的流通起来,以缓解朝廷的财政压力。”
鲁肃自然清楚皇帝陛下的意思,试着问道:“那不知陛下,准备了何物?”
刘辨极其郑重地道:“子敬可听过琉璃否?”
鲁肃皱眉:“琉璃?”
“恩。”
“听过!”
鲁肃肯定地点点头:“而且价格似乎不菲。”
刘辨澹笑:“朝廷已经可以造出琉璃,而且品质极佳,只是如今方才通过实验阶段,尚未投产运行,明年开春,必可批量生产。”
“甚至!”
刘辨再次强调道:“朕改良的造纸术,同样可以望市场上,少量投放,以缓解朝廷财政上的压力。”
“这”
鲁肃思索良久,肯定地点点头:“好!臣可以答应。”
刘辨澹笑:“朕就知道,子敬你绝对不会辜负朕的希望,从明年开始,你便将工作重心转移到商政上来。”
“至于文若”
刘辨总感觉自己有些对不起荀或。
鲁肃才提拔起来半年,便要把他的左膀右臂斩断了。
虽然,还有唐翔可以帮忙,但双方在能力上的差距,可是相当大的:“就只能暂时先委屈他了,等以后再弥补吧。”
可怜的荀或!
好日子没过两天,就又要996了。
吱呀—!
忽然,马车停下。
外面响起朱彤的声音:“陛下,皇宫到了。”
刘辨恩了一声:“走吧,下车。”
鲁肃先行下车,刘辨随后。
拜别皇帝后,鲁肃便径直返回尚书台。
而刘辨则直奔皇宫,迎面走来何云:“陛下,荀令君已经等候多时矣。”
刘辨叹口气,反正迟早要说,不如早说:“让他去暖阁,提前把炭火烤上。”
朱彤拱手:“喏。”
文德殿相对比较大,即便生上炭火,短时间内也难以有温度。
而暖阁比较小,两个炭火盆,便可保持温暖。
因此,入冬以后,刘辨便将办公地点,暂时迁移到了暖阁。
换了身干爽的衣服后,刘辨直奔暖阁。
果不其然。
荀或已经在等候。
见皇帝赶来,荀或作势便要起身,却被刘辨摆手制止:“文若不必多礼,有何事,不妨直言,等解决了你的事情,朕同样有话要讲。”
荀或当即明白,皇帝一定也有事,赶忙拱手道:“臣之事不甚重要,不如先讲陛下之事,然后再处理臣之事。”
“不必。”
正好刘辨也需要考虑一下,该如何开口,便直接拒绝道:“你说你的便是。”
荀或深知皇帝的性格,因此也没再废话,直入主题:“是这样的,明年农耕计划已经修订完毕,沛国相袁忠、梁国相赵琰、鲁国相陈逸因屡次出错,已经降职。”
“如今,需要陛下对这三个郡国,重新委派国相,以主持明年的政务,在年底之前,将各郡国农耕计划上报尚书台。”
“这么快?”
刘辨本以为袁忠、陈逸等人,还能多坚持坚持,至少也坚持到年底。
可没曾向,还未到年底,便已经支持不住刘辨的工作压力:“是否起长安那边的注意?”
荀或摇了摇头:“暂时没有,不过想来瞒不了多久。”
“陶谦、刘岱、刘繇的反应如何?”
“已经没那么在意了。”
“那便好。”
刘辨暗松口气,转而言道:“既如此,那便委派司马朗为梁国相,王景为沛国相,袁涣为鲁国相,让他们去主持工作。”
“陛下。”
荀或揖了一揖,轻声道:“您将袁涣派往鲁国为相,可是有要试探他的意思?”
刘辨点点头,倒也没有遮掩,直言道:“没错!袁涣的政务能力的确不错,但毕竟是袁家人,与寻常世家子弟不同,自当要多多考验一番。”
“如果袁涣归顺了山阳郡守袁遗,充其量不过丢个鲁国,朕还不算心疼,可如果将其培养起来复叛,那便得不偿失了。”
荀或颔首点头:“陛下思虑深远,臣佩服之至。”
刘辨询问:“可还有别的事否?”
“没有。”
荀或摇了摇头,试探性问:“不知陛下,可有何事?”
刘辨舒口气,神色缓和下来:“文若,想来你也应该清楚,咱们南阳今年的财政压力,到底有多大?及至如今,只怕是收支平衡。”
“而现在,咱们又多了豫州需要管理,要花钱的地方,一定会更多,若是继续照着今年这样干,只怕咱们坚持不了太久,国库便要空虚了。”
“是啊。”
荀或愁眉不展。
显然。
他有同样的困惑:“咱们明年面临的压力,的确很大,只是不知陛下此言,可是已经有了解决办法?”
“有!”
刘辨毫不犹豫,肯定地点点头:“只不过需要一个能力出众之人负责。”
荀或皱眉,试探性问:“陛下可是想让子敬负责?”
“恩。”
刘辨点点头:“没错,因此来征求你的意见。”
荀或拱手:“臣全力支持,绝无怨言!”
------题外话------
跪求一波支持!月票!自订!